看,那些你未见过的中华国宝(转)

标签:
国宝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明代永乐年间青花蟠龙天球瓶
60年前,一场战争使65万件中国国宝辗转南迁台湾,与大陆隔绝。这当中包括商周青铜器,世上最精美罕见的瓷器和绝世书画。1月12日起,由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精心打造的12集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将在中央一套每晚10点半强档推出,为人们揭开这一段60年前的历史谜团,并对这些国宝先睹为快。总导演周兵说,“拍完之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我觉得这些文物其实不需要回大陆了。它们是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基地,是台湾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5万件国宝,13亿人从未见过
人们常说,中国有两座故宫,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北京故宫建筑绝世,台北故宫藏品一流。
《台北故宫》共12集,追溯了文物迁台历史和台北故宫现状,并对书法、绘画、青铜、瓷器、珍玩等台北故宫馆藏国宝一一进行介绍。台北故宫65万件藏品多数为中国历代皇家收藏,是代表中华文明的顶级文物:现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盘,传世仅数十件的宋汝窑天青瓷器、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煌煌巨制《四库全书》,苏轼《寒食帖》和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另外阎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从唐代到清代的历代名家书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周兵回忆自己在台湾看到这些绝世珍宝时“瞠目结舌”。
“台北故宫藏65万件文物,大陆13亿人基本是没有见过的,隔绝了60年。”《台北故宫》的总撰稿胡骁说,拍摄《台北故宫》的念头源于2006年。这一年文化台独甚嚣尘上,为了斩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联系,一些台北故宫藏品被刻意改掉介绍文字,隐去原地和年代,淡化与大陆的联系。“我们觉得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另一方面,大陆人也很需要了解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品。所以决定拍摄《台北故宫》”。名导演周兵与之一拍即合,周兵成为《台北故宫》的总导演。
台湾人从小定期去台北故宫
除了对台北故宫国宝藏品做详细介绍外,导演周兵还在片中穿插了台湾60年中点滴的社会民生。
“你采访任何一个小学以上的台湾人,都知道台北故宫的文物故事。”周兵感慨。每个台湾人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去台北故宫参观观众和文物的距离非常近,馆内讲解非常生动详尽。台北故宫的专家甚至会到监狱去给犯人讲文物。台北故宫对台湾人的文化影响深入骨血。比如著名现代舞大家林怀民,台北故宫对他的影响就直接反映在他“云门舞集”的作品里。
“拍完片子以后我的感觉是,台北故宫的文物不用回来了”,周兵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因为发现台北故宫是在台湾民众中普及中华文化的重镇。1945年前台湾受的是日本皇民化教育,台北故宫则带去了中华文化的洗礼。“它已经跟台湾人的文化生活完全融在一起,从1949年到现在,影响了无数台湾人。”
由北至南,国宝颠沛辗转30多年
从2006年起,《台北故宫》摄制组两年中五次赴台采访。采访的对象达60多人,难得的是,摄制组采访到了当年亲历文物迁台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从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迁台过程的细节。
亲历者索予明回忆了当年运送文物的一个故事:从南京到台湾运送文物的船共有三艘,第三艘船走到长江口的时候突然往北开,人们发现原来是船长想投向解放区,船上的大副和枪炮官联手把这个船长架空,船最后还是到了台湾。
“最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采访秦孝仪。”《台北故宫》总撰稿胡骁说。秦孝仪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一生为国宝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直坚持有朝一日要将所有的文物送回大陆。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当时运送文物一共近两万箱,秦孝仪说,这些箱子都要留下来,“等以后把文物放回原箱送回大陆去”。胡骁说,正在他们准备联系秦孝仪,请他作总顾问时,就传来了他去世的噩耗。
随着当事人的回忆和更多资料的披露,整个文物南迁的过程开始变得清晰:从1933年开始,为避免战乱,这些历代皇家珍藏的顶级文物就开始分批向南辗转迁移。到了1948年,随着国民党战败,开始分五次向台湾运送文物。
宋代至明代玉荷叶杯
1948年文物到达台湾后,先后辗转台湾基隆、杨梅、台中糖厂、北沟等地。在北沟的山洞里放了十几年,直到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才最终安顿下来。《台北故宫》摄制组到了上述每个地方拍摄现场。
“从1933年到1965年,从北京故宫搬出来的东西,始终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几乎没有一件文物受到损害,也没有丢失过一件。不管是很容易受损的瓷器、玉器,包括我们看到翠玉白菜上刻的蝈蝈的须子都保存很好。还有书籍,除了在北沟的时候被雨淋了以外,没有任何的污损。这在人类战争史和文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而且学术研究从没中断,这些专家们,他们是本着自己的良心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胡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