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思考着大众文化
(2008-12-31 02:27:11)
标签:
大众文化快餐无厘头知识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刚刚看到梁晓声在昨天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其观点很清楚:大众文化并不只是娱乐,应该要提升素质,人们要知道应该想些什么。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很支持的。我还有一个观点,人们形成文字的东西并非都是有文化的,情感永远不是过分的释放就是个性化。文化的存在,一定要有人与社会的关联,要有人对现实的思考,要有深层的人文关怀,要有个人在人生路途中的努力,要有让人感受到给人的精神鼓舞和激励。其实,那种在今天所谓的快餐文化和无厘头文化,很多时候是心灵空虚不知道如何获得人的快乐的表现。
说到娱乐,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会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包括我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与朋友有一个推心置腹的聊天,买一件心爱的衣服,购到一本心仪的书,就是什么都不做,在网上浏览着信息,这都会让我们快乐。但是,一个人在生命中能够支持自己持久做事、有着深层的快乐,还远不是这些,而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文化奠基之上,一直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关联,能够在可能的条件之下,做着与社会有着关联的事,这,应该是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到达这种快乐,我一直感觉,这就是马斯洛的理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满足: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在今天这个大众快餐文化状态下,再来说人的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关联,人的价值目标,人的素质涵养,好像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远很远了,或者说,让更多的活跃在大众文化中的人有着远离。实际上,历来真正的有生命的东西都不是轻易就能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要有着搏击,都要依赖于自己灵魂的坚持。很多时候,孤独才是力量,孤独才是美好。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珍惜生命,勇于付出和实践,这是快乐的,也是一种有韧性的文化心态。
近几年来,在博客上呆得时间很多,回顾一下,自然在思考着关于文化的问题。我之所以赞赏梁晓声的观点,就在于他的观点的核心同样是落在文化与娱乐的区别上。我早就感觉,娱乐会让人一时快乐,但是,乐过之后,也许心灵依然是空虚与悲哀,找寻不到力量所在,而只有文化的心态,才会让人有着真正的持久和长久的快乐。细说此,自然又是哲学的深层原理了……
敢于对当前的大众文化提出质疑,这是一个人的胆识,更是一个人的文化心态,是一个人生存的基调。我赞赏这样的人,用这样的心理来左右自己的言行,是给社会在提出问题,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所为。当今,这样的人少了,中国出现了很多知识分子却不知自己所为的现象,这真的是可悲的。
附:
“快餐化”成为时尚 “无厘头”广受追捧
梁晓声: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
核心观点
当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盛行,“无厘头文化”广受追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近日揭晓,10种图书获奖。有人质疑获奖作品太“阳春白雪”,都没怎么读过,也读不懂。对此,我不敢苟同。作为评委之一,我认为此次获奖的图书虽然是由专家写就的,但是内容都通俗易懂,是大家应该读,而且绝对可以读懂的。
比如说,《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讲述的全是生活中的小智慧,将身边的大事小事,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还有《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这个命题,难道说只与学术有关?
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逐渐构成城市里大众的主体,说这些人读不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俗读本,显然不对。而且,他们理应成为“深阅读”的主体。可为何在国外属于通俗读物的,而在国内却被视为“学术读物”,进而被束之高阁呢?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出版社高估了读者的智商,而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所谓的“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这首先表现在“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成为时尚。许多出版物,要么弄些扎眼的大图片,文字寥寥,没什么信息量;要么就是讲些离奇的故事,但除了故事本身,什么思想都没有传递。
大众文化娱乐化,还表现在“无厘头文化”的广受追捧。比如说手机短信,俏皮轻快,娱乐至上,但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造成了一种“文化泡沫”。
还不仅限于此。我在大学里教写作,发现凡女孩子,无论是诗歌、散文、书评、影评、日记,几乎都是一个主题——情爱。凡男孩子,除了偶然看到几篇庄重之作,差不多都好像流水线上、复印机上出来的一样,行文都是“周星驰”式的。我说可以换一种行文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号召,都成效甚微。
更有意思的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中国的大众文化,不经意间就变得这样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糊糊的一团。电视里、电台里,所谓“男孩”和“女孩”们装嗲卖乖的语言,大面积地填塞于我们的视听空间,13亿中国人仿佛一下子都倒退到看童话剧的年龄了……林林总总,我将之命名为“文化疟疾”。它首先在大众文化中蔓延,进而侵蚀一切文化领域。这个“疟疾”高举娱乐的大旗,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浅薄充文化、恶俗当浪漫、大人装小孩的怪诞风景。
大众文化并非不可以娱乐,但不能只会娱乐。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这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