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路滑,冬至饺子及其他

标签:
亲情家庭水饺饺子大雪友情祝福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昨天是冬至,又是周日,按照习惯安排,回家(我妈妈家)……
天气预报在前一天就一个劲地说降温,有雪,可还是上了路……
清晨,雪下着,沙沙粒粒的,很小,还不能称得上是雪花。温度骤降,的确是很冷了,只是担心回来的路上,心想,不行就把车放在妈妈家,坐其他车回来。
可上路一会儿,变成雪花,飘舞的样子也变了,加上大风,骤然有了暴雪的感觉,路面一时间就铺满了一层。也就刚刚一会儿,有十分钟,天气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多少有了一点转身回家的念头,可还是想,平时难得时间,周日回家看望是念想,加上今天是冬至,本来就想给家人包上一顿好吃的饺子……
继续走吧,只是小心一点。只是一会儿,就看到了两起车祸,真的是太危险了。我经历过这样的行路,很是担心啊,这时是小心了再小心……
唉,上了高架,怎么就是两重天了呢,这儿没有了一点风雪,且不一会儿有了阳光,一直到家,这边的路也没见雪,是啊,也许这桥就是分界线呢……晚上看新闻,在济青高速,距离济南不远的地方,约200米处,有35辆车出了车祸,其中好多车是翻到了路下沟中,且,车因大雪而堵,最长时是20公里。
回到家中,恰巧哥有紧急工作要去上海,早上送来了航空机票,是中午12点多的飞机。一回家,家人说此事,去送他到机场,我们可是刚刚从这个路上来的啊,通往机场的高速已经封了啊!这样吧,爱人和妹夫一起吧,毕竟爱人相当熟悉这路啊。这不,一进门就又赶快上了来时的路……一路走着,真的积雪很厚了,有些地方,路政的人正在洒盐水……爸爸担心,不停地电话询问着是不是到了……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是到了,可后来知道,飞机因故延误了2个小时,直到下午30点多才起飞……
-------------------------------------------------
冬至饺子,已经是中国人的习惯了。本来爸爸就爱吃我包的水饺,加上今天是冬至,就是有雪也要回来,就是想让爸爸和家人高兴。也许,一些有名气的饭店中的水饺更好一些,可家人总是感觉味道不同,愿意有家中的这样的温馨着的氛围……
包水饺,是我的长项,自己也感觉包得好,不光家人说,凡知道的都会说。记得一次我请朋友吃饭,最后是下了事先包好的水饺,他们吃着好吃,竟然把剩下的所有的都带走了。其实,一个人做事,能够得到家人朋友的喜欢,已经足够了,没有其他的所得了。我经常在这样的心理中,高兴的做着事,包括其他的事。
记得去年,我的手腕断了之后,让我和家人高兴的是,第一次标志着好了的,就是在去年的12月20日回家包了水饺,至今记得很清楚呢……
天气不好,成了爸爸的心事。一想,路面因冷再冻了,走就不是太方便了。爸爸说,稍微早点包吧,你们早走会儿。我想也是,把面相对和得稍微硬一点,可以放一会儿,多的,就冻起来吧。来的路上买好的新鲜肉馅,一进门就用放葱、姜等调料,泡上花椒水,把肉馅喂好,韭菜等都洗好凉上。还准备了素馅的,快四点了,我们开始包,一个多小时后,一气包了200多个。点点回来了,帮着下了给爸爸妈妈先吃,爸爸吃水饺总是很讲究的,要有伴好的调料和蒜泥,爸爸吃着,一个劲地说香,好吃,还告诉我们,早就够吃了,不要再包了,快走吧。可我想,还把面包完吧,一鼓作气,包完了。点点也给我们准备好了下好的水饺,让我们带着回来吃,我稍微一洗,整理好东西,5:30开始上路了……走时,爸爸一个劲地叮嘱,回来来个电话……
本来最快20多分钟的跑程,因路面滑,走了40多分钟,应该说还好,到了家,总算把心放肚里了,赶快给爸爸去了电话……家人都放心了……
-----------------------------------------------------
回家后,中午保母在做饭,用这点时间,去了一家商痁,购买了漂亮的小孩子毛衣。时间真快,要过年了,是一直想着,买了送给朋友的。近年来,逛商场来说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奢侈了,没有了时间。我真的还不习惯用上班的时间去逛商场。若是上班可以逛,也许我的时间就宽松多了啊!可是,上班,我可以读书,可以写博客,也可以读博客……
不管怎么说,想做的事,总会找到时间去完成的……
回家以后,还取出小衣服给看,多好看啊,看着,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生活中有很多的乐趣,是悄悄地在心中和身边的,学会珍惜,就会快乐……
-----------------------------------------------
网上引一段关于冬至饺子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