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家次女》想到了林语堂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林家次女》,一本不厚的小书,是前天朋友送来的。喜欢此类书,如聊天一样,知道了那年那事那人,加上是朋友所送,读是一定的了。
读书,多是随意了。昨天起得早,写完了博后,来读,也就成了一个用脑的转换。这种书读起来很顺,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只是有这样的感觉,读她,更多的是在感受林语堂了。
这书是林太乙著的,她是林语堂的二女儿,从书名就能看出了。此书描述了她的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单个和成长的过程,还有她的父亲对她的不平凡的教育。她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一年又一个月,从小的成长却是在上海,小学还没毕业,又随着家人去了美国和欧洲,以后又在回国和美国中往返。她的父亲对她的教育一直很独特,根本不主张让她上大学,而是踏入社会做事,在她十八岁的时候,竟然去了美国耶鲁大学教中文。从她的童年和少年的成长过程,完全可以折射出林语堂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界、教育的一些深层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读了此书,我知道林太乙比我妈妈长五岁,但是同一个年代的,又都是在上海读书,所写的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有些事情我也是知道的,因为,妈妈也会在家中自然而然地就说起她小时候的那些事。比如:说到上海当时的外国租界,什么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公共租界等,每个租界都有自己的警察,这也是常听妈妈说起的。所以,读这本书感觉很亲切,有一种在体会着那个时代的生活。
虽然,她的儿时生活是在一个极度的动荡中度过的,但是,依然是十分快乐的,这就更多的是她的爸爸给她的,而妈妈只是“会生女孩儿”和在平日里,让她多喝水,别喉咙痛。天要下雨了,妈妈会大声喊着,快收衣服,太阳好了,妈妈又会催促着快点把东西拿出动晒晒太阳。我喜欢她写的她的爸爸……
她的爸爸很可爱的,在休息日的时候,爸爸会和她们一起玩耍,还会吃着她们家乡所做的好吃的蛋卷椰子糕听故事。尤其是她写爸爸工作之余,教她们学脚踏步车的情景,开始在后面扶着,然后在没有感觉的时候放手,告诉使劲蹬,摔下来,他还说没关系,再跑过来扶起她。妈妈却只在一旁看。说到学自行车,妈妈说,她也是在几岁的时候就学骑了,好像时间差不多呢。
她小的时候爱去爸爸的书房,站在那儿帮爸爸磨铅笔,看着爸爸书桌上的一些文具,铅笔刀、橡皮、尺子、订书机等,都感觉很好玩啊。是的,这个感觉我也一直有。也许也是受到我妈妈的影响,妈妈也是喜欢这些文具。我的儿子今年从澳洲回来,给姥姥我我买的东西中就有铅笔和本子,很漂亮的……
当然,就是在这样的玩中,潜移默化地给了她很多的教益。当她看着一堆书有些敬畏的时候,她的爸爸告诉她:读书人每为“苦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是啊,林语堂的人生之趣至今让我们感受到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林语堂在那个时候就说:社会是个大学堂,根本不必读大学。今天,能够领悟到这一点的也应该是人生认识的高度啊!
书中还有一些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的一个轻松快乐有趣的生活画面。是啊,人生追求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快乐,一种天然的快乐。人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谦卑,没有这样的心灵,没有一个人性情的涵养,也是不能领略人生真正快乐的。
“最早影响林语堂的是他的家乡山水,他说:“在童时我的居处逼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因为我是个农家的儿子,我很以此自诩。这样与自然得有密切的接触,令我的心思和嗜好俱得十分简朴。这一点,我视为极端重要,令我建树一种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而不至流为政治的、文艺的、学院的,和其他种种式式的骗子。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着我的脑中。”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强调“高山”对他的根本性作用,他表示:“我家附近是真正的高山,不像新加坡的这些小丘陵。真正令人敬畏,给人灵感,诱惑人的高山。一峰连着一峰,神秘、幽远、壮大。”“人若在高山里长大,山会改变他的观点,进入他的血液中——山能压服一切。——山使你谦卑。”林语堂进一步解释道:“说得明白一点,我有高地的人生观。叔叔有低地的人生观,扁扁的,就在地球上,往下看,而不抬头瞻仰。”“换一个说法,假如你在高山里生长,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见过的山峰来比高,当然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人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人啦、事业啦、政治啦、钞票啦,都不例外。”林语堂还表示:“生长在高山,怎能看得起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纽约的摩天大楼,说他‘摩天’,才是不知天高地厚,哪里配得上?”“要明察人类的渺小,须先看宇宙的壮观。”在这里,山,高山,已并非只是一个自然外相,而是成为一种心灵和精神高度,它矗立着,顶天立地,神秘、幽远、壮大得令人敬畏,无与伦比。”
林太乙在书中还描述到: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当时在美国畅销,多久了一直在排行榜最首,当他们一起去书店,看到人们还在买他的书时,妈妈会说:这就是林语堂,可他却说,别人买书对我就是最好了,若是让人家看到我,会有其他的想法呢。他总是不让人知道。他的这种含而不露的做人风格,我记得,在他的《京华烟云》中体现得也很清楚。
读完此书,又有了很多的链接感,林语堂的一些书是不是又要找来读呢,我想应该是的。读书乐,生活乐,就在这样的延续当中……
------------------------------------------------------------
虽然最早知道林语堂是在读中学学习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可以缓行”一文时,那个年代是用批判的眼光来讲解他,可今天,我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很需要这样的人文精神。再来深读一点他的文应该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