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了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4/xinsrc_463110504094882827421.jpg
中午是个好时光,当偶有人请我吃饭的时候,我一般是能谢绝的就谢绝了。今天,又有这样一事,我推脱着,因为,我在这个好时光中挂念着我的读书报……
桌面上是电脑,不时地敲击着,有一些我现在翻阅的书就在这儿,旁边的椅子上,平铺着报纸……手托一只小型的保鲜饭盒,事先装好的,两匙鸡汤,一块鸡肉(这是昨天刚在市场宰杀的山鸡,清饨的),少许新鲜虾皮,一点炒菜,有蘑菇、青椒、茄子,豆角等,我习惯于把这一些都放在同一个饭盒中,用热水泡一下吃,省事还舒服。桌面的一角,还放着今晨蒸煮的山药、土豆、红萝卜,还有南瓜,加一块豆腐皮。
坐在软椅上,身子向右一倾,腰一弯,就看着报纸,饭在手中托着吃,这是我吃饭的习惯了,在不知不觉中吃了饭,想读的东西,比吃饭还过瘾……
椅子上的《中华读书报》,这期报纸的内容很多,我的习惯是先读《家园》。这期家园首篇就是金克木的《学英文(上)》。我先不看内容,一看是金克木的名字,就已经牢牢地吸引着我了,我喜欢金克木的文字。我读他,更多的还是在我订阅的《读书》月刊上,一直有他的文章,总感觉写得很好,很实在,没有虚的东西。金克木可是国学大家啊……
读着他的文,心中那个恣啊……一般这样的文章我至少读两遍,且有意识地读得很慢。第一遍,是一种很珍惜式地吸收,读完,想一会儿,一定会再读的,再读,就更是欣赏式地读了,凡是我第一遍读得很深印象的地方,我会再读好几遍,若是以前,我会把这句子抄下来。自从有了计算机,把我的这个习惯怎么就改掉了呢……
读着这文的时候,我的饭就吃完了。再来细读文,感受就多了。金老说:“1931年9月18日,现在是属于上一个世纪了,那年我虚岁20,十足年龄是19,住在北平,现在叫北京的一家小公寓里,没钱,没学历,没职业,还做着上大学的梦。我能上的大学只有宣武门里,头发胡同的市立图书馆。在那里看书,不要钱,也不问学历,资格。我在那里读了近一年的书。”
“这一天,忽然看见石附马大街的《世界日报》阅报栏前拥护着无数的人,我就挤上前去,看见头号韪的大字《日本昨突占我沈阳》,还没看完内容,我的头“轰”的一声,完了,我还上什么大学啊,国家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要亡国了,怎么办呢?”
这只是文章的开头,可就是这个开头,就让我感受到一个大家他的思想在早先就是站立得很高的,人与国家的命运是在一起的。文记叙着他在这个时候认识的几个大学生,跟他们学习英语和交流启发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他们叫做读书会,人虽然不多,最后只有三个人,但是,相互的启发鼓励是大的。这让我感到,人的很多知识的学习,是这样的真实的过程,非是坐在教室中老师的教。文写得很有意思,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习了很多外国的新的理论。金老的英语,一直到49年,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
他的这篇文章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没说明时间,记得金老是2000年去世的吧,在文开始就说是上个世纪,应该是金老的最后的日子中。那个时候他是87岁了吧。
前几天,读了朋友的一文,提到了金克木,我就有了个想法,想在网上,找来金老的文来读(近来想读的文感觉真多啊,也就感觉时间的紧缩)。今天我又读了这文,更想读了,这同样是高兴的事。
刚刚又读了他的《书读完了》,就感觉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