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发展史(摘录)
(2008-08-12 08:41: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是多数学者予以认可的说法。隋唐时,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调评品”的时风,在诗人们的参与下,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白鹭洲”,题湖南岳阳楼联:“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琢向黄昏”,题诸葛亮的故居联:“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题杭州观联“棂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湖”,等等,这些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名句。
宋代以后,民间新悬挂的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的盛况的真实写照。虽然这时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但春联仍然称“桃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 :“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当时的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另外由于受诗词的影响,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陆游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之工整可见一斑。宋代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仗虎,龟蛇云乎哉”。
元代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统治阶级对骈文和楹联非常赏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极盛。皇帝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求赢得主子抬爱。文人墨客更以题联巧对为人生幸事,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晓对工以应时风,甚至有人因一副楹联而改变命运。
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为庆贺立业之喜,命公卿士庶家在过年时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时出巡。挨门观赏评析。当时的文人学士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情幸事,解缙、祝允明、文徽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楹联推向了一个高潮,更因为有皇帝的提倡,此后过年帖春联便沿习成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是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上开拓还是在艺术上的成熟,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在清朝不出现了楹联分类著作,如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