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南门平蹚博(十二)透

(2008-05-30 04:42: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底话语

 

浅说南门平蹚博(十二)透

 

 

读南门的博,透的感觉越来越明显,透,是说通透。

 

一个人在灵魂中,文化的滋养和奠基到达了相当的程度,通透也就达成了。我想,通透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书多,走路多,思考多,到了特别明白的心地; 另一种是不读书,不明霭很多的世理,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人自然也敢说通透。但是,南门,是我说的第一种人。

 

读南门的博,可以看出,他的很多是旧文,读多了,能够有时间的印痕,也就是说,南门的透,不是在今天,是在以前,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旧文的南门。今天,可以是已经通透了的南门的又般的表现吧。起码,这是我读南门的感言。

 

一个时期以来,南门的博上放着连续的旧文,连续多遍读这些旧文,会发现,这些旧文中记录着南门的通透,我是说是文化的通透,地理位移的通透,思想的通透。还会发现,一个博学和超强的思辨是南门通透的集中的特点。

 

南门做事是极认真的,认真到无论说哪一件事,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没有飘浮的感觉,是事事到位到根的。好像南门对任何都有这样两个方法来求证,一是关于读书,南门所读的每一个类别的书,是要读权威性的,且在这个领域中能够分清和辨别出权威的版本,其他的就是略读一些了,这给人一种驾驭的能力。在某一方面说话就有底气。二是凡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或人类的文化的内容,南门都是举足深入,在他的文字中都有记载。他一丝不苛地做着学问,是一点一点来求证的。就如昨天刚发的《为什么说虞姬不叫虞姬》一文,让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这两方面通透的深入概括呢!

 

南门在文化上是通透的,通透到了当今没有人能够比拟的地位。我说是大师级的人物,是我的评价标准。一个时代中能够在一个领域称得大师,最为根本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个自己的不是一般的,而是能够领军式的。南门所做的,是中国文化的继往开来,他的通透已经达到了这一点。记得我在读《胡适文集(雾中落日、一念一笑、读书与胡说)》时,就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他提出的做学问的观点,是要提足到根的考究,才会有自己的发现与观点。南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且他很有开创性,说的都是自己到位的真诚的话。这正是通透的根源和表征体现。

 

南门的幽默是世人皆知的,有人只感觉他的幽默单纯以为是在开玩笑,其实,有些话语,看似玩笑,实则通透。就如昨天他的《虞姬》一文中,我摘录几小段来说明吧

 

     那虞姬到底叫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比别人高明的也仅仅是知道她不叫虞姬而已,至于虞姬叫什么那还得让专家学者们去考证。今天我只来证明一下虞姬为什么不叫虞姬的问题,你可千万别小看了我这个证明,问题虽小,但除了我以外还真没人能证明这个问题,我牛就牛在这里

 

     其实项羽挺幸运的,他是没有和我生在同一个时代,要是我南门也生在秦末,那虞姬跟谁睡一个被窝还真得两说了。

 

  所以说仅凭历史文献材料来考证虞姬到底姓字名谁也就到《史记》《汉书》为止了,要想再进一步考证这个问题就只能向地下要材料了,估计通过考古挖掘还是可能有点新进展的,但好像最近没有听说虞姬家乡和垓下的考古工作有什么新发现,所以现在能考证出虞姬不叫虞姬已经是我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了,堪称填补空白,几乎就等于是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贡献。

 

    好,这三段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南门的通透之感呢!

    所以,表面上他的言语,不能只看表面,其实,他是在说着有底气、有价值、又很真诚的话。

 

    也许,应该,或者就是,南门,已经认真咬文嚼字地读了几十年的书,现在依然在读,好像我感觉,中国的国学,中国的历史读到这份上,好像只有去读佛经了,好多的文化人都是这样。起码胡适是吧,梁潄溟也是,李叔同也是,丰子恺也算吧,现在南门也是(现在能够做到这样的读书的又有能力读书的还有几人呢!)。这,也是读书人的境界,也是读书的结果,更是读书人的最终吗?我在问自己。

 

   人的纯净灵魂,是需要丰富和创造的,当丰富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读佛就是必然了吧。真的走“大乘”之路,这样的人,也是通透的,让人敬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