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底话语 |

人的生存,都有这样的感觉,想生存得快乐些,有更多的幸福感在心中,这是很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更是一个健全的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但是,如何理解快乐,如何感受到幸福,这是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根源。有时,我们只注重表面,不看事物的实质,只重情感,而忽视了理智,这样,就容易让快乐和幸福与你擦肩而过,只在寻求,少了感受。
人生真正的快乐心情和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基础平台,不能构筑牢固的思想情感平台,是难以获得快乐感幸福感的。在人的生命中,自然要有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离开了人对社会的认识与深入的关联,也许只能从个人的小圈子中思考认识问题,结果会适得其反。中国人现在经济发展了,GDP增长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心灵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指数不一定增加,心理的感受同样是客观的和真实的。
有了相对以往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什么心中的快乐没有成正比呢?其实,很显然,人的快乐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是的,有这样的结论存在:人,没有钱是不行的,可是,有了钱并非是快乐的,幸福的,甚至有心理专家对此做研究,得出结论,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家庭应该占有多少钱生活得更幸福,结果是不需要太多的钱。对于这个观点我一直是赞成的,因为,物质精神自然是转化的。在我的生活体验中,感觉,幸福的来源还是要有自身的对于人与自我的关联有着较好的认识,也就是说,要学会适时地付出……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得到的多,而是索取得少。还有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话语都充满了哲理,人若对此有所悟,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让自身能够获得持久地快乐和幸福呢?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一直感觉,人自身文化素养的加强,有一种不遗余力的追求,这就是文化抱负,若是这样的话,能够让自身感受到快乐。
说到文化抱负,就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有名的人物,一个是社会中极为普通的人,一个人社会上读书很深的读书人,身份不同,但所做的事,都是自身快乐,也快乐他人,服务社会,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清朝末年乞丐出身的办义学的武训,再一个同样是在清末,当时清末的翰林张元济老先生(他与我妈妈家是远房亲戚)。二人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但对于社会所做的事,感受到的快乐是一样的。
武训,也许世人皆知了,他的生活环境,办学初衷,就是要让人有文化,起码是人有了文化不被人欺负,这是他开始由于受到心灵的凌辱之后,一生要做的一件事。为了这件事,他什么都做过,如何地人下人他都不在乎,只要给他钱。他要的钱可不是今天好多人要钱的愿望,他就是想有了钱来办学,让更多的人有文化。人家给他钱,让他当玩偶,他去做,人家给他钱,让他去喝尿,他也喝了,这是多少下贱和残忍的啊,可他都做了,就是为了生命中这个根本性的追求。当他的钱积攒得很多了,在地下挖出来,能够办学了,他还是再这样做,因为这样,他的心灵快乐,因为还有好多人进不了学校,他不是办一所,在生命的追求中,只要活着,这就是快乐。对于武训,我体会过多次,真的,我很佩服他的精神。我感叹今天社会上,有这种精神的人少了,能够如此付出…………
张元济老先生,近年来,媒体宣传不少,世人也有所知道,商务印书馆就是他创办的。这个书馆至今所出的书是很有品位的,中国的文化发展不能不说与商务印书馆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也就与张元济有关系了。张老先生在此之前,做过官,参加了戊戌变法,后因变法失败而被革职。他到上海受到夏瑞芳的邀请,到了商务印书馆任职,至今研究学者们都认为,他的加盟是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给中国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他同样认为,中国的发展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普及文化,他是从小学教育抓起的,从小学教育的教材。到今天为止,应该说这是中国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意义我很想在另文阐述。在这儿,我想说的是,张元济老先生同样是一生致力于自己认定的事业,他完全可以有官做,而不去做,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这喜欢是与民族,与社会,与人生有着直接关联的,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商务印书馆一直引领中国的文化。在我的读书学习中,对商务印书馆是极有情感的,当时的哲学书籍,我只要商务印书馆的。人生做事,不一定惊天动地,只要做事的毅力,就能够感受快乐。商务印书馆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奇迹,是令我们所向往的。
人生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文化,让人生的快乐是基础,这一点不论是文化人还是没有一丝文化的武训,都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今天同样有这样的认为。因此,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是与文化的品位有关的。同样的物质条件,也许有人就感受到快乐幸福,而有人却是不能满足。我对于快乐幸福的认识,同样是建立在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我感觉,一个人致力于自己认定的事业,不懈地努力,这个过程,有快乐,也有幸福,这就是我的生命所在…………
(下图为我在01年时做的个人网站图标,一直欣赏着那个时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