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理思维自然兴趣社会 |
分类: 心底话语 |
人的感受在不同的时期是有着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的根源还是一致的。对于知识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个活着有质量的人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淡漠了,人的生存质量也就降低了。人生的幸福和享受与人自身的知识能力是有着关联的,幸福感、快乐感也是伴随着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而联系着的,甚至人的感悟能力完全取决于已经形成的在知识作用下的认知能力。
人们常说,简单是乐,但这也是辩证地理解,若真的是简单到只知道吃饭睡觉,没有了思维,没有了人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了正义感,没有了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也许,这人与一般动物没有什么差别了。我想,所说的简单,应该是趋于人生的自然,这就是简单,但都不能排除学习吸收和应用知识。离开了这一点,我认为无快乐可言,至少对我的人生是这样的。
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体会也是深刻的,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知识感悟深刻程度是不同的……
记得上个世纪77年高考时,老师们都说我应该考文科,可我偏偏认为文科不是知识,认为这些知识自己能够读懂,而理科的知识是比较难于自学的,且认为只有理科才是真正的知识,数理化我一直也是喜欢的,记得当时在性格的驱使下,所报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后来我学习的却是当时很时髦的电子专业。当大学的学习生活进入到一个学期的时候,我就感受到心灵依然离不开文科知识的滋养,虽然每天理科的功课很多,作业量也大,模拟电子的一道题可以让你做上一夜,也不一定做得出来。结构化学的作业也是抽象加麻烦,光学的作业只是实验报告就很复杂……可这些并不能填补心灵中的干瘪。当时也许说不清楚,总感觉心中不是很舒服。这时,我又习惯性的去读书,哦,还是书,让我的心灵舒畅开阔,记得那个时候,一本《居里夫人传》就让我有着心灵的豁达。那个时候书还是贫乏的,渴望读书的心灵就让自己很充实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学习了中文,这在我的一生中都是受益很大的。由此,我体会了文理科对人的作用。
早就知道文是人的形象思维,而理是应用人的逻辑思维,其实,在我的感受中,这些还都是人的一些人为符号,真正的知识深到一定的程度,是呈模糊状态的,不是这样的清晰,这都是人为的界限。我感觉,知识的确在学习的时候用脑的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在心中能够感觉到是知识,这一点是很清晰的。不论是文是理,都要把知识搞清楚,搞透彻,要在一个高的平台上来接受知识,要用无功利的思想去学习知识,然后让人在自然的心理上来学习,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记得王小波说过,人生活着就是有趣,什么是有趣啊,学习知识就是有趣。是的,会学习用脑的人,能够感受到,学习知识成了人的生命的习惯,不学习就感觉没有意思。所以,不论是文是理,只要有了兴趣点,努力去学习,在这样的心态下,接受知识吸收知识的程度是最好的。当然,一个人学习到一定的程度是受到客观外界的限制的,比如人文的知识,到一定程度必须与社会现实相接触,没有一定的条件,做不了扎实的全方位的调研,来写一些社会性的论著就困难了。理的学科,没有必须的研究条件,也是不能进行的。当然,这都是到了比较高深的程度,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习还是可以自如的进行的。当一个人能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永远是快乐和充实的……
昨晚与儿子小聊,儿子说到澳洲两天,很深的感受是这儿的文化味不浓厚,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是对的,它的发展到现在这样,就是这个状态。儿子在走的前几天,也与我谈论到关于文化的问题,应该说,他读的书不是太多,但他是读一点就能消化的那种,说话中都能够体会得到。记得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到了高二文理要分科了,我说学文吧,若是学文你可以学的很好。当时他们学校省实验高中,这一级22个班,只有4个文科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体育生、文艺生等,真正学习好的学生都不去学文。因此,他坚决不学文。他当时的成绩在学校中还是不错的,学理会让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些,所以,我也不反对。可时至今天,儿子产生了对文的浓厚兴趣,一直在思考着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征兆,不是坏事,恰恰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的正常表现。儿子在澳大利亚学习的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与开发,是当今时髦一些的科目。我给儿子说,脑子中有了一些想学知识的锋芒,这是好的,也是兴趣的使然,先完成当下的,以后再来选择另一个学科的学习,这不是更好吗?真的愿意研究人文的知识,可能的话可以考取欧洲一些文明国家的研究生再学习,这不是很好的事吗?我想,对于儿子的这些意识应该给予保护。
知识是海洋,我们哪一个人不可能把人类的知识都学习到手,但是有了兴趣去学,这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学好的前提。人生切忌做无兴趣的事……知识不论文理,只要到达了一定程度,心中有了这些意念,就可学习,这就是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