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学审美真实价值理想境界 |
分类: 心底话语 |
记得在小的时候,人们对文学的崇拜是很深的,现在想来,多少有点今天的时髦的色彩吧。那个时候,上了学,读了书,再来读一点小说、诗歌,感觉自己就是生存在一个很满足的生存空间,好像这就是文化,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说真的,就是到了80年代初,我对文学有了一定的深入的认识,但是还不是今天的认识,那个时候,一本戴厚英的《人啊,人》吸引了我,买后是在一次监考中读完的,至今能够记得书中的主要的情节。(在1993年,我又买了她的自传《我的故事》,后来她的死让我很痛心……是被她的一位她热心帮助的老乡在她的家中用刀杀害的……)
1984年后,我读的书相对深了一些,哲学,社会学的书及相关论文多了些,加上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该校的几位中文系教授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慢慢体味着文学究竟是什么?她的功能是什么?此时,我对文学的喜爱真的有了入里的感觉。文学不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更不是几个表面看似漂亮的文字罗列在一起,也不是离奇的故事情节,更不是一些狭隘低级趣味的情感描述……对于这一点,我是越来越深切地在感受和实践着。人生对问题的某些认识是一个人真正生命的标志,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狭隘的心理而做出的一些行为。人生若是用某些特定的行为去宣泄自身的狭隘意识,这是人生的可悲与可怜。我这样说,是对文学与真正有生命的文字的一种崇拜。没有此认识,单纯地放纵情感,用文字代替心灵的某些情绪,这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西方来说,文学应该是起源于欧洲浪漫主义的产物,是人们开始专注于文本的创造、形象与审美的特质,文学渐渐成为一种高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文本。对于文学的性质,德里达有过一篇文章《这种叫做文学的奇特体制》,在文章中说:“文学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质,不是文本的内在属性。它是文本与某种意向关系发生联系之后的产物。这种意向关系就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制度的规则。”19世纪后的文学与古典时期的文学还是有着不同的,其语言中的价值是分离开来的。西方文学进入中国,应该是中国晚清以后的事。中国自身的文学,有着庞大的自身体系。
中国的文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也有着自身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与瑰宝,但是,西方文学的进入,中国人有盲目模仿的习惯,西方文学在中国现代的文学中有着很大的繁衍。而在此中国的传统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学习中文时,我一直感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精湛和隽美,更多地也是在感受文学的功用。所以,文学的价值概括起来也是在于文学对社会的价值,文学离开了社会,同样是没有价值的。
研究一点中国文学史,知道一些文学修养,就能够知道中国文学所强调的文学写作者的本性,是说,作者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个人体味与整体社会文化的融贯,这样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在这样一个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作者自身是会有着日常习文中的内心修炼和文字上的陶冶,有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状态。其实,我对文学的喜爱,多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文字的审美,作者自身的人格,整体社会的文化精神与背景,这是一位有着理想的作者的必须,三方面的有机融合,这才是一位有理想的文学作者的境界。也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