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心底话语 |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话在揭示着人类规律,是规律就是自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在理解这规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空间的范围,否则,也会有错误的分析和结论。
人们常用这话标榜着自己的行为,好像就是今天的时髦就是代表了进步。其实很多事真的不敢恭维。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贪图利益而不去用真功做事已经成为风气,要不然,美国人编辑的那本书完全是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知道的事实来写的,到处是虚假,到处是没有信用,以致于这让美国人认为这是现在美国就要研究对付的,最终必然用军事来解决。可泱泱大中国,好像没有人感觉。我在想,中国最黑暗的时候,在近代史上是鸦片战争。所谓鸦片战争,就是道德在精神上奴役了中国人,让你没有了抵抗的能力,丧失了人的精神。今天,我们若没有人应该具有的思想和精神,照样是全被动挨打的。
今天中国呈现的现状,我不知道应该用进还是退来定义。就说今天的文学现状,志上个世纪初都有着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去年中国有部大剧《京华烟云》,的确不错。好多人看了后说好,可没有几全人知道这原著是谁写的,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所写,也许没有更多的知道,这部小说初是英文所写。
《京华烟云》的作者是林语堂。用林语堂的话说,他的这部小说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其实,他这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幽默的解释。其实的真实写作是,《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他的女儿林斯如介绍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
能出此书,自然有着作者的思想和灵魂的奠基,而不是简单的娱乐的空洞文字。有着大时代的背景,有着活生生的人物在现。而今天,在书的销量的排行榜上,都是些怎样的书在占据着呢?不说悲哀又是什么!
今天人人都能习文,定稿一些时髦的语句,编上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成了书,书号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好多人为了所谓专有用途,随时都可以出书,这种滥文的现象真的让人不敢恭维。
我很欣赏上个世纪初的那批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他们的文字是掷地有声的。文人们受人尊敬更多的是他们的思想。而今天,多背了几首唐诗宋词,文字重新搬动一下,多写一些风花雪月,其实文中所写的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些东西又应该称之为什么?
每当想起这个现状,我就在想,这究竟代表的现状是进还是退呢?百思不得其解……
附: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