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底话语 |
近日一直在说着书,说着读书,说着文学,下面还想说说哲学,其实,这是我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的表现。我思考问题,也许就是一个点,但会在这个点上成为一个系列,在这外系列中,自己的所想,就成了我写博的素材,或说与我写博同步吧。
其实,想说书的系列,还是在与菁瑜商量第12期的网刊视点的定位时的想法而引发的。虽然,在我的头脑中,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一种观念,会随时书出,但是,要来条理,自己也是认真的,在我的头脑中,这,应该说,已经不知是多少个轮了……每每想说此,自然会想起自身的人生路程,会想起在行走人生路的时候,尤其是遇到一些困苦的时候,我是如何度过的,自然,概括来说,是书在给我支撑。高兴也罢,难过也罢,顺境也罢,逆境也罢,得到也罢,失去也罢,总之,生命中不能离开的,能给你消化一切的,就是书了。有人说:有些东西是18岁时就搞定的了……我认可很多人的灵气,我也从不鄙视自己的现实,无论哪方面,让我平心静气地努力地做着自己的事,只有一个人把知识与人生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个融合不仅仅需要的是灵气,更多的是扎实和深入,是用心灵在走过生命,就其这一点,我还是有一点自信的。人生与知识吸收得多,消化得多,也许人就厚实一些,而这个厚实的表现,是要给自我、给他人、给社会一点有益的东西。能否达到目标,我不强求,但是,努力却是我的始终……
近日起得很早,总是站在我的书橱前,看着这些陪伴我的人生走过的路程的书……我有几本是自觉能够标志着我的人生心灵的轨迹,这也就成了我的书径……在我下乡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望有很饥渴的,周一良编写的《世界通史》让我认识了世界很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是那个时候读的,《资本论》是下乡在炼油灯下读过,但至今不敢说真的吸收。下乡回来后,我在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联共布党史》,那个时候只有21元钱,这本书是0.93元,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同样给了我很多的教益,也许是今天很多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个时期的世界史,社会学,包括自然科学的书买的是比较多的。后来我考入了大学,那个时候刚刚有点开放,文学还没有繁荣,找人订阅了《花城》《小说月报》还有《散文》,后来订阅了《译林》《大众电影》,其实,这些东西作为娱乐性阅读比较多,而真正对于心灵有着触摸的还不是这些。在那个时期文学书籍除了名著,中国的不是太多,有的传记比较多,的确那个时候有机会买了读了一些传记文学,对于相对真实地认识社会有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初,系统地学习了中文后,一批有价值观的
(这是文章前边少部分,是别人借我的机器用,我当时做了保存的,后边再写的,我是直接在发表文章中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个结果。我能知道为什么……我不可惜,也不遗憾,更没有埋怨,只是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让我再来写这一段,没有任何困难,因为是我的经历,提笔的功夫,只是做事不想重复……还是那句话,单调与重复胜过死亡,我喜欢创新,喜欢有创意,这会激励我,再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