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在博上说到了读书,总感觉没有说透,不时地还是想说着读书。我不是用读书来标榜自己什么,不是一说读书,这人就有多么高雅,多么超尘脱俗,但,毕竟读书与我们现代人依然是重要的。书,是我们人的精神食粮,这虽不是说教,但人的感受还是不同……。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读书,确实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这种表面的存在,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仅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今天,我们再来说着读书的时候,还能绝对再用传统意义的读书来界定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其实,说到读书,首先要先知识这儿所说的读书中的书是指什么。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要是回答起来却是如此地难!说它难,是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往,以往,有本书,不用鉴定,读,一定受益,这是我在小的时候,不论什么形式找书,都会给你好多方面的受益。而今天,样子像书的很多,但,不成其为书的也比比皆是,鱼龙混杂。面对这样一种状况,若用书刊业的繁荣来定义,不如说是市场经济对书的一种侵蚀。当然,这种客观,之所以称之为客观,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抗拒的。市场经济的到来,给功利带来了很多的机遇,无论什么都可以在功利色彩下改变着自己的外形,用谎言掩盖真实。这就是说,很多的样子像书的东西,根本不是书,只是换取利益的一个工具。所以,这些东西对人来说,是没有精神食粮的价值的。
这是读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一个缘故,是从书的现状来说的。
此外,在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所谓精神食粮,我体会,是要有人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人的本身的吸收能力有关,也与人本身的追求有关。在今天的社会中,物欲膨胀,有些人愿意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把精力和时间更多的用在另一个做人行事的道上,真正的书中的知识与这方面是背道而驰的,你读的书越多,感受一些行为越远,所以,真正的书,这样的人是不想读的。平时少了这样的积累,大脑停留在一个本能的利益追逐中,书,自然远离。再加上功利的作用,现在教育子女都带有这样的色彩,沉心静气地读书,进入到心中,再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就少了。现在有些人书成了一处炫耀和摆设,而真正读一点,吃进去,就另当别论了。
上述,是从读书的现状来做的基本分析。另外,还有这样一方面的影响,即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原来的读书,只能是找书来读,事实上是一个吸收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而现在,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的方法简捷了很多,这就是有了网络和电子书籍,科技进步也给传统意义的读书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其实,对于一个已经建立了读书概念的人来说,用什么方式读书并不重要了,但是在整个社会中,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读书的习惯,现在对他们就有了很大的影响,在网上,他们是不会如饥似渴地在读着什么书,现实中的书,他们更感觉无聊,没有刺激,网络能够更多的让这些人满足的就是网络上的互动和各取所需的所为。真的,要说现在,网络的
资源多么丰富啊,想学习,想读书,网络上是应有尽有,可好多的人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学习热情和耐性,包括写文字的人,现在的随机性也是相当强的,过分地个人轻松代替了原来文字的使命感。但是,透过这些人的思想和情感,又可见得,是多么地可怜!
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书,是有着多么严肃而庄重的使命啊!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爱书人对于死亡最为浪漫的想像了。读书会使人思考,缺乏思维能力的人群是无趣的甚至是恐怖的,不读书的人也是可悲的。但是,一个紧接的问题提出: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这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这儿,我认为,一个人做事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而对于人的读书而言,在今天,也特别倡导一种读书精神,没有这种读书精神,读书也许会是一个空想……
看起来,读书可以看成一个人的喜好,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习惯,其实,我所说的读书精神,这其中就是一个人的做人,只有坚定了做人的方向,你的读书才会是深入的,才会是入里的,也才会是有实效的。一个坚定了做人志向的人,读书是不拘形式的,但却是有品位的,要读的是真正的书,在他的做人中,就能够区分出书的档次。书读得多了,要消化,变成自己的,这时也就有话要说了,把这些心理的深层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字,积累多了,自然也会是有意义的书了。这就是我要说的读书精神。如果把文字当作纯粹的消遣,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朋友们,人类自从进入到文明以来,知识文化都离不开书这个载体,让我们依然对书有着喜爱,对文学有着天然地崇拜,对心灵有着真诚的净化,对社会有着我们息息的相关,让我们的心智成长越来越成熟,这一切都信赖于读书。让我们所倡导的读书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