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底话语 |
因工作需要,今天又来到书店,在选完工作需要的书之后,我顺便逛了一下书店。要说逛书店,这应该是我一直的喜欢,可说实话,近几年来少了许多,我知道是不仅仅因为网络,还因为书店已经不是原来给我的感觉了……
原来逛书店,买书,就如今天写博读博的感觉,是生命中很高兴的事,也是生命的自然。那个时候工作特别忙,儿子也还小,自己还在读着《国际贸易》专业,但是就是这样,我总能找出时间来书店。有时是中午,不吃饭,一个面包就可以是我的午饭,在书店总能找到自己的心理的满足,总能找到自己的灵感,也总能找到好像就是精神食粮,买了书,心中特别踏实,买了高兴读的书,一个时期心中都特别高兴,好像自己有着一件很让自己高兴的事在等待着。所以,在10年搬新家的时候,我买了一个特别贵的书橱,就是为了自己的这些书。可这些年,除了我一直订阅的《读书》、《随笔》之外,再买的书比以前少了许多,要是看到信息,喜欢的我还会去买,但与以前比逛书店已经少多了,感觉也发生了变化。
今天又逛书店,很想找回以前的感觉,但书店的布置,大批的畅销书,装帧花哨的感觉,已经让我有着远离,什么市场输赢,什么口才决定成功,等等,这样的书我感觉没有知性,我是不喜欢读的。习惯地来到社科和哲学书柜前,很多的书真的也是没有了感觉。记得以前特别喜欢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书,我买了好多,虽不全,便感觉也是富有。商务印书馆的书,装潢不花,但很严谨,很有学术的感觉,我一直喜欢这些书。也许是同样的内容,但我要买书第一是讲究出版社的。商务印书馆一直给我有着很好的感觉。(也许有这个因素,这个印书馆的创建人是妈妈家的一个亲戚)。要是文学书,最讲究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作家出版社的也可。儿童文学一直是上海和中国儿童出版社的书籍比较好。就是今天的计算机也是讲究出版社的。
在哲学书柜前,看着一些书,没有找到什么感觉,突然,一本张中行的《顺生论》进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但张中行是我1995年开始喜欢的。当时买了他的文集,一套三本,其中有很多是后来编辑进入《顺生论》的。这让我想起10多年前,那个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好书,张中行当时我真的不知道,只是感觉书中的文字让我有着感受,我买来用心读,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人生的欲望,一个很好的感觉。记得那个阶段,还买过梁潄溟的书,胡适的书,还有顾准的书等,。每读一本,心灵都有着滋养。可今天,这样的书已经少了,这样的感觉也就很难找到了。我只有这样一个人生的欲望,就是想不断地有着精神方面的滋养。
所以,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我说:这是一个非成熟不可的年龄,是要出思想、出观点的年龄。从而对读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人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从而阐发自己的东西,而只读不写,没有自己的东西,这种读书只是枉然,最终是无用。也许是因此,我有了要写东西的欲望,也有了要写书的欲望。这个欲望我不强加给自己,我也不淡化什么,只是感觉到人生的价值与写的意义。也许我没有张中行这样的学问人的人生境界,也许我没有胡适的文化底蕴,也许我没有梁潄溟的毅力与执着,也许我没有更多学问人的灵气,但是,我一直在做着自己做的事。也许这样做,我就心安了。当然要在好多方面下些功夫。思想观点是一方面,也许是根本的,但文字的功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所以,人要做的事有很多,尽管对书少了原来的感觉,但对写的认识和感觉是越来越深了。就这样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