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位网友写的《阑尾》读后感
(2011-12-25 19:57:34)
标签:
小说《阑尾》文化 |
分类: 关于《阑尾》 |
但观《阑尾》,作者竟然能洞悉社会百态,小说映射出的不仅仅是人性深处那必须存在、一旦病变却极度危险的“阑尾”;还反应出市井俗世上必然存在、可能随时病变的“阑尾”。
如老彭为了不肖儿子劳碌一生,老彭的去世让一个三代“七”口之家(儿子、儿媳每人顶两个人,所以五口就成了七口了)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书中对老彭去世后老伴、儿孙等即将面临的凄惨命运未作交代,但是也可以想象的到,自古至今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老彭自己也想不到,他的去世又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漠视等诸多社会问题,老彭的重要性让人可笑、可悲、可叹,美容美发、洗头按摩院林立街旁,却没有几家正经理发的,好容易找个朴素的理发店,七旬教授还让人当了嫖客抓。老彭的去世引得老年人的头发问题成了头等大事,还引来投机商人。
这《阑尾》就是在讲你身边看到的事、你自己经历的事,对团结楼的一个“老”字形容,透露出老年人的多少无奈。我初来北京的时候住在前门附近的一座老楼上,晚上8点往房间的墙面上砸一枚从角落里翻出的铁钉,一共三下,引来楼上楼下对门的大爷大妈敲门批评。这楼上只有我们房间里面的5个外地来京的打工仔是青年人,其他户基本上就是老头老太孙子孙女。看过《阑尾》之后更有感触,对老年人孤独、无奈、无助却不被人关注有了更多的了解。
《阑尾》以灰色幽默开场,章节独立却环环相扣,因果关系无处不在,最后以严肃的喜剧谢幕,可谓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