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转型》: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2007-10-16 14:41:35)
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文化周末》主编  穆肃

 

       去年12月31日,东莞确定了城市精神表述词:海纳百川,厚德载物。这是对东莞这座新锐之城气质精髓的提炼与归纳,对东莞二十多年间奇迹崛起的一次定义。同时,也是为下一步的形象传播,预先注册了城市品牌。

 

      然而,它在更多层面上是一个抽象的城市哲学符号,其符号学意义大于对城市意象的具象传达。它不能细致入微的对其背后的各类内涵,给出详细的解析。特别是在东莞这座城市正值锐意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之际。八个汉字,不能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

    

      从政府、传媒到民间,都能意识到东莞正处于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拐点之上。当连地产商的概念楼书,都纷纷伪装成“城市运营观点经典”泛滥成灾之际,谁又能够真正代表预言一个城市未来态势的真知灼见?积二十年和谐发展之力,东莞完成了南中国继深圳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崛起,以“制造名城”勾勒出一张完美蓝图之后,东莞开始思考在泛中国城市化运动背景之下,新的一次跨越性发展。

 

      这样一个城市嬗变的临界点,一个变局拐点,决定的是这千年文化莞邑的未来命脉。大时代背景下的大转型思索,其意义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

 

      作为《东莞日报》的执行总编辑,周智琛以其职业传媒人特有的敏锐观察力,一直对东莞这座城市在转型之际的路向,充满深入思索。最终厚积薄发,将其对东莞转型的思考结晶,结集成一本厚重之作出版了。

《大转型:一座城市的现实与未来》,不仅仅是“东莞城市精神”在“细则阐释”方面的弥补,更是对东莞城市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城市形象升级与市民幸福升值的概念,都能在相关的剖析中,得以清晰呈现。

 

      《大转型》一书的书写基调是大气的,高屋建瓴式的,这种宏大叙事式的主体脉络一目了然:对东莞转型这一发展命题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度号诊——对纵向的发展之路进行反省、审视与经验总结;同时,又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内在资源整合以及香港、广州、深圳 “城市集群”的地域角度,进行横行评估,最终使《大转型》一书在不同维度上,互构“城市”-“转型”的关系,东莞发展的兴衰荣辱,恰是一个时代的镜像,并汇总为城市突围意义上的参照系。最终,为东莞市“大转型”的公共发展战略,提供启发与参谋。

 

      勿庸置疑,《大转型》一书达成了这样书写目的,它从传媒观察的视角、用翔实有力的数据支撑,验证了东莞市“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必胜性。书里的观点,最终落实成一个自信的预言——未来东莞,“腾升的将是一幅更壮美的图景。”

 

       对历史轨迹的乐观期望,来源于对经验的判断。《大转型》不是一部“概念拼贴”的“口号集锦”,它的“骨架”是令人信服的城市发展规划、法规政策、领导承诺、城市能量、财富数字……脉络清晰且互有关联的章节结构里,组合了所有对未来东莞有较大影响的“敏感元素”:经济结构、治安状况、环保情况、人才、新莞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知、从“制造”向“创造”的软实力崛起计划、文化的勃兴……正如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关系,东莞的历史发展惟在长期视角下才清晰起来,在短期视角下才可解释。《大转型》将其对东莞各种境况的思考,做出一个全景式的审视,并对东莞的社会图景,进行了分筋错骨式的拆解,层层剖析,发现、总结富有说服力的论点,其引用数据之权威性、观察角度的专业性,以及职业所培养出来的客观态度,使《大转型》的每一段话语,都彰显严谨与庄重态度。

 

      当然,《大转型》的意义还不仅局限于东莞一个城市。

 

      从千年前北宋的开封到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到香港、新加坡、上海,恰是世界“权力的转移”。这一人类文明的路演,将最终伴随关大城市过于膨胀,居住成本剧增,而呈现“超级神话”的式微,未来城市的最佳形态,将向二线城市的先进代表转移——中等规模城市、市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绿色宜居……

 

     应坦承,近200年来,中华民族鲜有重大原创性文明贡献于世界,然中国历史的抛物线已无可置疑处于上升通道中。中国进入集体的“城市化”进程中。

 

     而在这场全国城市集体崛起的在语境之下,深圳、上海已经在政策倾斜的推力之下,上演了令人咋舌的奇迹。在一线城市奠定中国城市“起义”的基础之上,在“深圳、上海”的“双城记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改革进程之后,作为中国进行现代转产的核引擎,将逐步将其动力向二线城市的先进代表转移。

 

      在这一点上,东莞,正在成为其它进化与升级的城市的“领跑者”,这是浩浩荡荡的中国城市化运动的标杆。

 

     籍于以上原因,《大转型》对于其它城市,特别是内地城市,也具有相当强的借鉴意义。

 

     与一般类似著作的枯燥文风截然不同,《大转型》在新思维的格局之下,善于提出新颖观点,呈现了时代潮流的行文风向,以城市观点的提供者和资讯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自然流露了著作者的锐意品格,同时,也展示了《大转型》本身激情与感性的一面。有一种像简·雅各布斯写《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那样激情与冲动。

 

      如果说威廉·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纪录并承载了美国社会大转型的全息信息,那么,我毫不夸张的说,周智琛的《大转型》,便是东莞这座城市自身的《光荣与梦想》,理应在该城市的文明进阶史上,留下一个印迹。

 

 

 

《大转型:一座城市的现实与未来》

周智琛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