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要写特稿《“失忆跑者”老倪》?敲打最痛的点,击中深思的面

(2017-03-01 09:06:44)
标签:

杂谈

我为什么要写特稿《“失忆跑者”老倪》?敲打最痛的点,击中深思的面

​我是小明,《特稿 |“失忆跑者”老倪:上海马拉松心脏骤停后,他人生中三天的记忆彻底消失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今天早上我来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问从来不运动的同事晓晓:“这篇文章,有没有让你一看到底的欲望?或者说,你有没有看到1/3的时候就不想看了?”


刚刚从实习生转正的晓晓同学,扑扇着大眼睛,想了想说“看了一半就不看了”,我吓了一跳,然后她接着说“那是因为突然有工作耽搁了,然后忙完又接着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了。”我悬着的心忽而落地,这才放心。读者爱看才是硬道理。

 

这篇文章在“天生勇气”各平台发表之后,果然如我所料在小圈子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引起争议”并不是写文章的初衷,但这篇文章恰到好处地刺到了某些人的痛点。

 

文章发布后,20分钟后我收到的第一条后台回复竟然是:“这貌似是虚构的故事吧!”后来在知乎等平台,也发现相似的反馈,“这是一篇小说还是新闻报道?(知乎网友“派大星”)”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让一些跑步圈外的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因为情节有些过于曲折和离奇,同事竟然在第二天问我,有多少虚构的成分。比如老倪忘记电话号码的情节,时隔两年之后老倪的记忆里有时也会受损等问题,处处巧合得都显得太像“小说”。

 

此外,不仅仅是情节离奇得像小说,就连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文学。大量的场景描写、极具个人风格的动作描写,文章的“双时间线”结构,不那么“新闻”的段落间架结构,一切都不像是一篇“新闻”。就连老倪本人,后来也给我发了一篇《冰点|马拉松你慢慢跑》的文章,说这才是一篇新闻报道。

 

在哭笑不得之余,我心里也是有些高兴也有些悲哀。高兴的点在于,大部分读者把它当做是一个正经的故事看。一篇文章如果失去了可读性,对于作者来讲那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作为一篇篇幅较长,并不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特稿作品,一篇没有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的故事,还愿意有人看完,从故事的看点角度,我觉得还是说得过去的。

 

悲哀的地方在于,还是有太多读者朋友不了解“特稿”这种文体形式。如果你看过《太平洋大逃杀》、《北京零点后》、《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惊惶庞麦郎》等传播度较高的特稿作品,你会发现每一篇特稿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很多读者还认为现在的新闻报道,就是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新闻导语,5W要素,他们认为深度的报道就应该一语点破文章的主旨,严肃且正经,而不是听我娓娓道来一个毫不相关的故事。

 

可是,真正长篇大论的枯燥新闻文体,如果连让你点进去阅读的欲望都没有,那么还谈何效果?特稿这种西方的新闻体裁自从被引进国内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争议。

 

2002年,国内特稿写作大师级作者李海鹏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举重冠军之死》,拉开了国内特稿写作的序幕,打开了国内新闻人的视野:原来新闻报道也可以这么搞!这也让中国的新闻界焕然一新,《人物》杂志,《GQ》杂志,相继成立了特稿实验室,最近韩寒的App《一个》有了李海鹏的加入,也搞起了“ONE实验室”,弄得如火如荼。

 

那么同样一个故事,用传统的新闻方式,和特稿的方式写作,有何不同?

 

以老倪的故事为例,同一个故事,《冰点周刊》的文章会让你明白他想表达的大道理,你会得出“跑马拉松需要谨慎”,“马拉松的狂热现象”等结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给你灌输一个道理。相对来说,《失忆跑者》是一个故事,很多读者看完表示,“哇!原来我也曾经这么危险!”“我只是看过这个新闻,没想到是这样!”这个故事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是会有回响的,而不是简单地给你讲一个道理而已。相对于大道理,人们更愿接受故事,而后者的影响也更加深刻,更有意义。

 

为什么选择老倪?其实文章中有多处暗示,因为老倪是上海马拉松35000名众多狂热爱好者的一个缩影啊,他只是千千万万个故事中的一个。他的故事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是他曾经对马拉松的执着,也是很多名马拉松发烧友们镜子中的自己,他是这个“马拉松狂热”年代的一个切片,又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用老倪的故事,来展现当下马拉松狂热的一个现象。用李海鹏的话说就是“用最小的点去折射最大面积的信息。”国内的优秀特稿记者,“真实故事计划”的发起人雷磊也有更好的解读:“一个点之所以会成为特稿的点,它就是在于我敲打这个地方的时候,它会像声线一样传递到四面的墙壁,折射回来的声音,它就能够汇成一段音乐。”老倪就是这个最小的点,而“马拉松的狂热现象”就是这个面。

 

为了更加精准地展现出这个“点”的精巧,与其按照时间线,展现老倪一个完整的跑步生涯,不如选取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刻,一个更具有冲突性的故事,他的欲望,他的内心驱动力都在这个故事有了完整的体现。

 

很多读者的质疑,其实是源自对特稿写作的不了解。他们会觉得,如此细微地还原比赛和医院中的场景,是不是作者自己的脑补和YY?我的同事在昨天就问了几个细节,比如“若有所思地望着天花板,右手拿着圆珠笔,左手拿着一张白纸,上面写满了尝试过的各种电话号码,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再次深入病榻上的沉思”这个,是不是我自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瞎编的,否则我怎么能知道,而且这也太巧了吧。其实这主要是来自于特稿写作者后期大量的主人公采访,外围采访,二手资料和各种网上资料的调查研究分析。

 

比如这篇文章,老倪的故事就重点参考了2015年12月10期 的电视节目《东方急诊室》,老倪的几篇赛后文章,老倪的深度采访,“第一反应”急救组织的案例研究,陆乐的亲自采访,国外医疗数据库的案例分析,主治医师的背景研究,甚至还有气象局当天的天气资料……最后单单是整理出来的素材文字就有上万字了。那么剩下的就是素材的选择问题。

 

当然,说文章本身完全没有瑕疵也是不太可能的。比如老倪在昨晚就跟我说,希望有些合理发挥的成分要删掉,如“拉伸,压腿,深呼吸,搜索手表的卫星定位信号”,“老倪低头看了眼手表上的心率”。这些发生过吗?老实说,我并不知道,因为失忆的原因,老倪自己也不知道,但为什么我会写上去呢?

 

因为这些从逻辑上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卫星定位信号,老倪的GPS手表也没有多大意义;既然老倪之前的战术是按照心率制定,那么手表上的心率一定会实时查看。老实说,这些问题我并不确定,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这些合理发挥在特稿写作中是否可以存在?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讲,只要是逻辑上说得过去,并且适当发挥并不占较大比重,我认为是没有任何问题。也有更加工匠精神的传统媒体,要求更加严苛,他们认为这类发挥是绝对不存在的。

 

当然,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处“合理发挥”,也确实有几处错误需要更正。比如老倪提出,“按跑力测试结果分配到破4课表吧,而不是突破330的进阶课表。”“我没按心率来,应该是比赛经验不足,跟着被人瞎跑了。”另外,关于文中“第一反应急救课程让老倪对自己的心脏问题也有了信心”一句,老倪后来认为,第一反应的急救课程和自己的“心脏问题”并不存在任何关系。“我的意思是我基础差,跑姿技术改进了,心肺功能没跟上,可能是导致问题的关键。”对此几处失误,笔者相对老倪和涉及到的“第一反应”说声抱歉,虽然文本并非有所暗指,但这一部分确实容易引起歧义,我本应该做的更好。

 

在后台留言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激烈言辞“对经历生死的老倪,你带着一丝调侃和冷漠甚至居高临下。你要知道,同样的话,老倪可以自我调侃。但你没资格转述。(微信后台留言,请参见评论区)”。我觉得这个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现在跑步/运动领域内稿子的一大问题:写人物太过于扁平。当你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你写尽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梦想,他科学的训练,牛逼的速度,惊人的实力,然而读者看完的感受是,会觉得这个人被你写得很“愚蠢”,像一面旗帜。

 

人性是复杂的,他有雄心也会有欲望,他训练再科学也有受伤,他实力惊人也曾经失败。我们要写出他的立体,否则塑造的只是一个雕像,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在《失忆跑者》中,老倪是一个有欲望的人,但也是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比赛中也失去了理性,他为了比赛付出很多,但在妻子面前又变得十分柔情。


当然,从客观角度来说,“医院”的细节也不可避免地“逼”着老倪重新回忆了一次当时的场景。事后,老倪对我说:“就我自己而已,被逼细看你的文字时,我很难受,我肯定不愿再回忆那些可怕的过程。我只能说你的功课做得太好了,别人根本写不出那么让我难受的画面。”这一点确实提醒了笔者,以后要平衡受访者内心感受与故事效果的渲染上,更加谨慎处理。但总体方向上,我觉得老倪至少比跑圈领域的其他人物,更加有血性。我并不是炫耀我把人物塑造的多么成功,我只想说,只有当人物变得多面和立体,有褒奖也有争议,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立得起来的“人物”。


整体来讲,文章所引起的争议都是在预见范围内的——如果再跳脱出来看,其实这种“争议”本身,也是马拉松狂热现象的一个最好体现。不得不说,蛮讽刺的。正如我昨天在朋友圈所说:

 

“这几天在忙的一篇特稿作品,果然引起很大争议,基本争议点在于:很多读者接受不了特稿写作的文体,觉得像是小说不是新闻;对真实性存疑,主人公失忆三天,那些细节如何还原的;对数据存疑,认为是我自己杜撰的;对文章主旨有染马拉松运动精神内核不爽。


我可以保证的是,数据和真实性都是有据可考,亲力亲为地采访,绝非杜撰,只是我不想做一个矫情的作者吹嘘自己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罢了,也请读者朋友们不要太“马拉松主义”,不然跑步就真成了连说都不能说的邪教了。不过对于写作技巧上的评判,我倒是乐于并且谦虚接受。”

 

这篇文章或许并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当下的我也可能不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但是看到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对自己的“心脏问题”、“跑马拉松时的心率”、“心肺复苏”“急救课程”的关注时,我还是挺知足的。毕竟,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点,你的回应才是一个面。我希望敲击运动领域中最痛的点,回应出这个时代中最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