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要是走背运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这句话换成我应该就是,自己该倒霉催的时候,看场电影都能迟到。
昨天好歹算周末,想去给张一白捧场,去了两个影院去看《关于爱》,结果竟然两次迟到错过场次,第二次错过了五分钟,我也不能再等了,当天新世纪的最后一场。
影片放完给导演发条短信:没我想的那么糟。
反正后来又简短沟通了一下,关于这个三段小片的合拍电影,其实还是有点值得可说的。
对于把概念转换成电影,不管是“爱”的概念,还是东京、台北、上海三地、三地创作者的概念,首先说概念其实很好,而且人家做出来了,这个是要肯定的。
就像张导最近在筹备拍的新片,自己说仍然是“亚洲电影”的概念,没错,实际上国际现在瞄准中国的就是类似这种Pan-Asian类型,如果多看看Liz在Screen上的文章,觉得她是最常提到这个概念的一个记者。
还是先说电影本身吧,跟张导简短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思,这里说可能更方便。
完全的三段式,可能就是各自太独立了,感觉的确生硬了些,如果三段之间能有更多的内子剧情、人物上的关联,可能让人觉得更融合些。
但转念一想,估计是剧本的问题,因为三段完全三个不同的班底,如果指望后期拍摄来协调,是完全无可能的,能各自完成自己功课就不错了。
第一段东京,虽然错失了开头,但非常打眼,说白了,给我直觉就是日剧搬上了大银幕,音乐都是标准日剧的那种旋律。
最打眼,是因为东京段落把东京这个城市的质感基本都呈现出来了,而且节奏感是三段里最突出的。
后来想,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因为我少有在大银幕上看日本电影的缘故,所以总觉得有点稀罕,可能拍得不咋的,看着也觉得挺舒服的。可普通观众不也照样看得不多。
抛开什么民族偏见,日本片在国内应该有市场的,就凭新鲜,就凭日本电影的高水准,比如《Nana: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种年轻励志电影,投放中国市场,如果说不赚钱,打死我都不信,可是就是引进不进来啊,至少我试过了。
第二段台北段落才有趣的,那么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情节,竟然愣给拍了30分钟。范晓萱演得挺有自信的。
但弱点也是故事本身,缺乏太多桥段,后来就是概念在表达概念,就好像说:我的名字叫爱情,爱情的爱,爱情的情。这一段总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但这一段也是现场影院里观众反馈最多的一段,笑声最多。
第三段我们的张导出场了。上海城市的氛围感觉好像不是导演的重点,(不怕他打,先说缺点)估计主要是场景相对简单而且简化处理造成的,没有东京街头的那种喧闹、浮华,也没有台北海岸的那种空阔给人疏离的味道。
上海段,看上去就更加局促些了。所以,不如干脆彻底风格化了,说不说上海都无所谓了。
表演倒觉得还好,就是让李晓璐装扮演高中生,估计国内观众对她比较熟悉,是不是太装嫩了?装个大学生,我还是信的,装高中生实在让我脑子里想的是高晓松那电影,总有点想笑。还好,李晓璐演得还是很认真的,最后的结尾足够打动人的。
动人,这个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我还在冒充年轻,没准再过几年,这样拿西班牙语蒙事的故事也打动不了我了。
苛刻点说,一美遮百丑,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其他有人说什么缺点和不足,还重要吗?
张导说我太客气,哪里会,我还觉得自己一直心直口快,口不择言。
《关于爱》这次好像上的数字院线,所以想看不抓紧的,马上没。说实话,回首看看数字院线上映的片子,除了外国的有几个因为各种原因,还能排到类似《36警局》这样的质量上乘的影片,看国内,如果哪部国产片说要上数字院线,基本对这影片可以不用怎么指望了(哎呦,刚说自己不厚道,果然张导板砖就飞过来了)。
数字院线上映的片子跟这条院线本身差不多,某种程度上,大家都在走过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