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莎贝拉》:彭浩翔潜意

(2006-04-10 21:33:14)
标签:

杂谈

雅荻 发表于 2006-3-20 3:41:57

《伊莎贝拉》:彭浩翔潜意识的再次显现

 

文/关雅荻 

 

在大银幕上看彭浩翔这部新片,如果不是杜汶泽,几乎给人第一直觉影片并不像这位“鬼才”导演的作品,因为《买凶拍人》、《大丈夫》和《AV》中的那种灰暗到底的黑色幽默,在《伊莎贝拉》里完全被剔除掉。但正是这样部充满哀怨气质的影片,和导演之前风格类型非常相近的《公主复仇记》形成呼应。这样,彭浩翔仅有的五部长片作品,自然划分成了两种外观迥异的两类,但有一点贯穿所有作品始终未有本质改变,就是彭浩翔对女性异常苛刻地审慎视角。

 

《伊》的故事发生在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误以为跟自己初恋情人的女儿发生了一夜情的破落警察,一个深陷麻烦身份神秘的花季少女,影片中杜汶泽、梁洛施饰演的这两个角色,正如同影片中上个世纪末的这座城市一样,都一起陷入了某种自我的迷失,整部影片也是充满一种淡淡哀伤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影片的氛围大于了故事本身。葡萄牙Fado风格的音乐,总是在影片最安静的时刻缓缓响起,不自觉让观众置身于一种很难言明的状态中,甚至片中即将发生巨变的城市本身也成了有血肉的人物,跟片中的主人公都仿佛一起在寻找某种已经丢失,但却无论如何无法再找回的东西。

 

从整体影片气质上而言,《伊》毫无疑问与《公主复仇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更是将当年后者的那种暧昧的两性关系彻底放大。而且《伊》在横跨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中,通过看似一段仿佛不伦的父女情感,通过城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隐秘的视角,在情感与性的暗示和隐喻方面走得更远。夸张一点讲,《伊》全片处处充满着情色的暗示,但却是一种无力的、颓废的、孤独的,这些感觉都是建立在父女这对人物角色定位的反差上。

 

杜汶泽终于抛弃了以往自己标签式的“本色形象”,好色的破落警察形象没有一点往常杜汶泽式的喜剧感。梁洛施大胆、恣意尽情的表演,让人仿佛看到了张柏芝当年刚出道的那种清新的演出。影片中,两个人在各自的寻找中,试图重温生命中点滴的温馨,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在绝望中寻找着希望。

 

《伊》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温柔哀怨,但我个人却始终对彭浩翔电影表达中承载着一种惶恐,这次《大丈夫》开始如此,一直到这次的《伊》,更甚。这种惶恐,就是直接从导演一系列作品中,个人所品味出的那种他在作品中对女性的表达,是异常苛刻、雄性的,或者是一种有强烈控制欲和充满情色意味的。如果说《大丈夫》《AV》是对女性戏谑化的表达,那《公》和《伊》如出一辙搬的把女性角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直接刻画女性心理的手法,其实更加完整的展现了导演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表达。

 

这部影片选择了在四月初与香港同期上映,相信对于眼下还是一片混战的国内市场来说,《伊》更多意义上是对电影市场上不同类型影片的一种补充。毕竟对于这样一部文艺感觉的小片,不能寄于太高的市场预期,但影片独特的风格特质和风情动人的葡萄牙音乐,相信已经有了足够的理由让观众走进影院。如果《伊》市场成绩最终还算尚可,加上眼下还在上映,市场成绩开头非常不错的《无穷动》,说明国内这样的文艺小片,只要经营得当,找到适合影片定位的观众群,市场空间还是有的。06年到现在,很多事实已经标明,国内电影市场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不管对于观众还是创作者,都应该是个不错的消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