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纳尼亚传奇》:会在中国水土不服吗?
文/ 关雅荻
3 月8日 ,《纳尼亚传奇》在全国范围内投下了海量的拷贝,宣传来得也是足够强劲,更不用说各影城的经理早早地把银幕腾出来,等着这部以过两亿美金的北美票房击败了《金刚》的超级卖座大片。上周末,《纳》刚刚登陆日本市场,就顺势拿下900 多万美元的票房成绩。《纳》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会如何?会一如的势如破竹吗?在不同的衡量标准下,或许我们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在2006 年开头的两个多月里,国内市场竟然已经产生了两部过亿元票房的影片――《金刚》和《霍元甲》,真有人会认为《纳》将是第三部吗?想都别想。判断《纳》在国内市场前景难以复制北美和日本市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考虑,首要的就是《纳》的故事和叙事风格。从宗教意义很强的原著小说来看,虽然《纳》现在的故事本身变得基本已经算足够通俗易懂,但在国外,它终究是一部依靠儿童带动家长进行家庭式消费的娱乐电影,甚至因为片中难以遮挡的宗教寓意,驱使国外很多教会团体都集体组织观看。所以,相对国内而言,《纳》不像《金刚》那样真正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群。
另外,在自己看来,《纳》本身就是一个偏看热闹的电影,影片风格偏飘忽游离,简单说,前四十分钟让人觉得很强的《哈利·波特》系列的童话感;影片中段,随着四个孩子不可避免的卷入战争,那种煽情的动作战争场面,又让人忽然想起《指环王》系列的某些段落(服化道本来就都是 WETA美术工作室);到影片最后,眼看着狮王阿斯兰死而复生,从镜头寓言到氛围的营造,基本可以说就是梅尔·吉普森制片的那部《耶酥受难记》高潮的翻版。这种风格与叙事关系并不紧密的处理方式,很难让观众如看《金刚》一样,始终将一种情绪贯穿到底。对于这样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来说,本不应如此,可能影片清一色的儿童演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风格上的统一。
看看眼下的档期吧,《玩命速递2》这样标准的法产美国 B级片水准的动作电影,估计最终都能收到将近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可同档期的《天生一对》《无穷动》这样的国产片票房一个不如一个,更不用说想看部按说还应在档期的《我们俩》简直比登天还难。必须得早期看上午第一场,去了还不知道是否被影院因为观众人数少而临时取消掉。现在各大影城习惯性的给外国电影多排场次的做法实在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虽然从商家收益角度,看似无可厚非,哪个卖钱就多放哪个,但支持中国电影,应该是贯穿产业链条的每一环,影院放映更是重中之重。
从这个角度,《纳》在全国那么多拷贝,影城习惯性的占据了那么多的银幕空间,票房怎么可能会"差"呢?但问题是看跟谁比,是跟《金刚》《霍元甲》比呢?还是跟《玩命快递》《决战帝国》比?如果在5000万票房的位置划一条线,这个数字对《纳》来说,应该算好还是不好呢?或者,判断《纳》在国内市场成绩好坏的这条线到底应该划在哪里呢?的确,有时影片票房数字并不是由影片质量本身所掌控的。
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