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雅荻 发表于 2006-1-26 1:21:55
没错,这是一部布道的电影,是李连杰对武术至今所有理解的一次凝练,也正是因为这种布道,影片具备了非常精彩的武术场面(不能说仅仅是“动作场面”),影片却未能成为一部高标准的娱乐商品。但,李连杰片中种种背离电影娱乐化的做法,正是《霍元甲》难能可贵之处,如果有人想骂国产电影都是烂片,这名分还轮不到《霍元甲》来背。
布道,是因为李连杰已经眼睁睁的在我们眼皮下完成着他的第二次人生的蜕变——第一次是从一个习武的全国武术冠军,成为华人世界魅力非凡的动作巨星;这一次,李连杰正逐渐从一个电影明星回转到“武术家”的定位,看似是一种回归,其实更是一种自我螺旋上升式的提高。之前的那部《犬狼丹尼》,只是李连杰利用电影要充分表达自我武术思想——“尚武精神”的一次尝试。《霍元甲》让这种“尚武精神”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水平,由此诞生了这部难能可贵的布道电影。
用世界通行的好莱坞娱乐片标准衡量,《霍元甲》很难说是那种全世界观众通俗易懂,大卖特卖的电影。我们承认,于仁泰和袁何平都是跟李连杰合作多年的搭档,配合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笼络了世界众多武术高手,尽量用真实的武术进行对打(片中还是能看到些许使用威亚的效果,不能说是全部真打,而且影片多处过碎的剪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武术场面的真实连贯性),所以在武术动作方面的确影片给出了很高的水平。对于娱乐商业电影来说,如果只是单单的很大的CAST和超强的制作班底,可能对于市场来说反而清楚,但,恰好《霍元甲》不是。《霍元甲》是拥有了这些诸多商业元素之后,真正诉诸的是李连杰个人的武术思想,由此影片在商业和个人表达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的结果是观众看到了一部视听方面并不能说是很连贯的电影,但即使如此《霍元甲》所给观众传递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信息,足够让观众牢牢记住这部电影,甚至有时可以忘掉看片过程中的种种疑问。
李连杰最大的勇气在于以完全坦诚的、直面观众的方式,在讲述自己一生习武的心得,一刻间,观众会以为自己不是在看民族英雄霍元甲的故事(如李连杰自己所说,霍元甲真实生活远没有后来传说那么精彩,他自己台词里也说:我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是在看李连杰自己的一部心灵史。至少我自己,不自觉在这部电影里偶尔会将演员和角色双重定位给混淆在一起。
中华武术的精髓或者终极目的,在于“自我的发现、提高,最终战胜自我”。这一命题,对于浸淫几千年东方文化的国人来说,并不难以理解,甚至普通老百姓自小看的各种武侠小说,类似“战胜自我”的生活哲学也都渗透其中。但李连杰依然在不断着用自己的方式在重复这一观点,从《犬狼丹尼》的直接讲述了一个用暴力来反暴力的故事,到《霍元甲》干脆从个人自我奋斗提升到整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节的层面上来。对于要把一个国人本并不陌生,甚至老生常谈的人生哲学、武学观点,再次通过电影,用如此直接“布道”的方陈述给银幕前的观众听,着实需要足够的勇气。李连杰在《霍元甲》里的那种真诚已经足够让人哪怕只静下心来短短几秒钟,就像片中山村里农民插秧间隙默契地驻立享受春风一样,这电影有那种魔力让观众有一刻突然走神,静观自己的心。就是李连杰的这种真诚,让《霍元甲》与以往绝大部分动作电影完全区分开来,从而成为李连杰“最重要”电影。
“最重要”当然可以看作是市场宣传的一个口号,但至少它没有自夸什么“最优秀”“最经典”,因为抛开《霍元甲》上述“最重要”的原因,单独看影片内容本身,的确也很难称得上“最优秀”“最经典”。整体上,影片故事本身不好看,线索单一,段落的跳跃性很强。甚至可以说,影片主要由武术动作场面和坐而谈论“武术”精神两部分组成的,后一部分过于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拖了叙事的节奏。同时像霍元甲儿时成长、落魄山村这种明显感觉编剧要精心编织桥段的部分,仍看不到让人心动的情节和细节。像霍元甲乱插秧苗这样略有喜感的戏,都是转瞬即逝,此时银幕前的观众感觉更像是台下坐着听讲的学生。
相信《霍元甲》海外公映后,不少海外观众一定会借此再度提起李连杰和李小龙比较的话题。的确如片中所言“天下武术本无高低,有高低的只是习武的人的区别”,这个道理相信很多国人早已知晓,即使这种说法也谈不上对与错,对错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而已。李小龙、李连杰都是武术大家,但二者都是完全不同的,我自己最重要看重的一点区别,是前者在于刚猛,在力度和速度方面达到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度;而后者,注重了气方面修练,知道如何四两拨千斤,有天人合一的古风;而前者,只会成为战胜一切的强者,最终的英年早逝,其实也是自身无法再超越自己的一个结果;后者,整体上可以说是在经历一个从入世到顿悟的过程。所以,说谁更强呢?战胜自己,才是强者,正如片中霍元甲在父亲墓前终于明白当年父亲那一掌为什么没有打出,最终才明白,当年胸怀仁义的父亲其实才是真正的“津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