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腔废话

(2006-01-19 17:34:28)
标签:

杂谈

雅荻 发表于 2006-1-18 14:10:16
 
 

 
電影的生產 yolfilm - 2006-1-8 13:12

yol十天前写下这篇文章给我,我看了当时没有回复,甚至后来一直没有回复,怎么回复呢?这话题本来在眼下就是极难探讨第一个话题,说点具体的事情,或许根据自己经验的积累还能谈一些,但真要说开了,我还真有点力不从心。

十天过去了,自己也尝试说点什么,上面yol说的各种道理层次上都是没有错的,只是国内情况的确复杂,我没能力讲清楚了。还是说点废话吧。

前两天韩国的Catherine来北京碰面,她们主要是来《夜宴》探班,那天正巧很冷,第二天我就酒店跟她碰面,一路闲聊。她说到马上他们公司的一部新片要国内正式公映,她都很高兴邀请我们去韩国参加首映式,我当时觉得奇怪,我们只是做为他们的一个普通的海外合作方,韩国国内自己公映新片,难道都要请去做嘉宾吗?

当时我没多想。

后来Catherine跟我讲道,韩国电影的习惯是一部国产新片上映,不管是哪个公司的新片,只要举行大的首映式,不仅仅是影片主演、主创参加首映,而是同时邀请很多其他的大牌明星也参加,而其他公司签约的演员、艺人等等,哪怕不是自己的片子,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也都很高兴的来参加首映式。

当然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公司老板的问候,总之,作为韩国普通观众,如果参加一部新片首映式,看到的决不会仅仅是上映影片的几位明星,而是很多明星,大家都非常捧场。

我听这个的确感觉新鲜,联想到国内反差多大啊。

国内是本来能比拼的片子就少,真有了竞争对手了,估计不故意给对方设套就算是善良了,更不用说还去给竞争对手公司的戏捧场了,所以,像韩国这样,一部新片上映,大家都来捧场的场面,国内很难想象。

但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确太小气了些。

电影不是别的,不是单纯的生产制造业,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在中国这个行业就显得更加微妙,而处在眼下的这个国内的状况,又到了所有行业人团结起来的时候,因为我们好像没资本浪费时间吧,已经落后太多。

话就不多说了吧,反正人家韩国的这种精神让我感想很多。

看到人家拍了好片子,一定不能肚子里只装着嫉妒,巴不得人家国内票房惨败,净是些损人不利己的心态,其实,国内现在的状况是,只要电影赚钱大家才都有得活,所有人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才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感觉有一个大家庭的感觉,比如《无极》上映,张伟平、张艺谋也会赶到首映现场助威,相反《千里》云南搞活动,2陈也应该出场凑凑热闹,因为大家本来干的就是一件事。可以说,各为其主,人去不了,送个大花篮也行啊。但现在呢,互相含沙射影,没觉得怎么给面子,让观众看笑话,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电影的发展。

那张、陈说事,怎么说他们也是旗帜,他们作出什么样的姿态,的确还是会有影响的。这种情况其实国内也有,比如第六代、新生代导演里面已经有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小圈子,但那也是局部情况。

---------------------------------------------------

[转] 電影的生產 yolfilm - 2006-1-8 13:12

昨天跟雅荻談電影的生產,話沒說完,大家有事分頭散去。

起因是這篇文章:more.asp?name=yadi&id=2972

因為最近不寫博了,但這個話題又很有意思,故而又在堂屋寫來。

說到電影的生產,大體上有幾種思路,我跟雅荻說,上面他那篇文章不是錯的,但,要看人說,比如,你是一家小公司,小媒體「製作」商,你說上面的話,就是不對的。這話,還是要分時間地點、場合,以及說話的人。

尤其,雅荻舉了一些導演作例子,說道,太多導演只想拍自己拍的東西。不想著為老板,為投資商實現營利,甚至帶有一定的欺暪性,說好了要拍這種東西,出來的,卻是那種東西,云云。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當你的公司有幾十個億的金庫,有幾十家戲院在手裏,那麼,當然你要作的東西很明確,只要不賠錢,你可以一年拍十部二十部,按照類型來區分,底限是不賠錢,作好經濟賬,找上一堆人來合夥,降低風險,到最後,甚至只要收回本錢都行。

最終,養大了自己的片庫,就算只完成這點,都行。

但若你是小公司,你要像上面的安德魯.摩根說的那樣,打那樣的算盤,多一半結果,就是死翹翹。

舉個外例,這是新力牌和國際牌的差別。

一開始,盛田昭夫開了新力,有了晶體收音機這樣的拳頭產品,他不去想著開自己的經銷店,不像國際牌那樣,在日本擁有數不清的網路,他乾脆跟國際牌談,我的櫃,就放在國際牌的店面裏,我給你繳錢,讓你分錢,要這樣慘淡經營,才能長大。

新力早期,確實是慘淡經營,有一段時間,他最大的利潤來源,是代理電影播放系統,像什麼sinemascope,陶德AO體一類東西,用代理電影技術進日本撈錢。這段故事可不是我胡說的,是寫在新力公司的網站上面,當作公司的歷史被拿來提醒自己的員工。盛田昭夫甚至很明確地說,我們新力,不作洗衣機,不作冷氣機,不作冰箱,不作當時最熱門的三白產品,就因為,不想觸怒國際牌這隻大恐龍。

免得國際牌一口把你吃了。

說回到媒體,當你是小公司,你的公司連一百人的規模都沒有。你只能作新力,你不能打國際牌的算盤。國際牌的思路很簡單,曾有一段時間,盛田昭夫罵國際牌,說他們流血經營,作的電視機,連本錢都收不回來,賠錢也賣。

國際牌說,我一定要佔領客廳,讓人坐在電視前,一直有一個national的牌子在眼前,建立信心,我要賺的錢,可以從其它的家用電器賺回來,這,就是廣告的一部份。但,這種算盤,對於新力而言,毋寧是過於沉重,因為新力只作AV產品。他的電視要不賺錢,就死定了。

新力現在的頹亡,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的三槍一體,特麗霓弘技術到期了,誰的電視都能作三槍一體,而且,就算三槍一體技術不過期,老式的射像管技術,也早被液晶和電漿給取代了。

新力從一開始,就在作獨佔性的東西,專心作好兩件事情,就是AV,audeo和video,但,作好的前題,是得有專利來保護,所以,audio部份,有隨身聽,video部份,有特麗霓弘,三槍一體技術來支持。

這樣的努力,其實是一開始就注定的。歷經幾個世代人的努力,也沒脫出這樣的怪圈出來。

回來說雅荻上面的文章,當你是一家正在組建電影院院線的大媒體商,有著許多許多錢的金庫時,你打的算盤,當然要如那老外所說,拍電影,就拍年輕人看的東西,拍商業片。因為,你是大媒體商,這些商業片,就算粗糙,就算B級,就算cult,也無所謂,說不定,你戲院裏每個人多賣兩包爆米花就賺回來了。

但,我敢保證上文中的那位安德魯.摩根先生,也只能在中國這樣說,因為在中國,他就是大媒體商,回到好萊塢,他也得去打獨立製片的算盤,到中國來,他說話像國際牌,回到好萊塢,他就得搖身一變,變回新力了。

因為在美國,他不可能去算派拉蒙、博納、ABC這些人的算盤。

說結論吧。

還是說回導演。

一個導演,我們只能要求他,去作他最撣長的事,不可能要求他,去作他不撣長的事。一個導演,拍藝術片的,他的腦子,思路,他的訓練,他的涵養,全是藝術片的組成,然後,你要他去拍一部武打電影,怎麼可能?

導演要作的事,當然也是根據自身的最強項來作打算。這才是現實,要現實的事,才能實現。

一個導演,就該拍自己想拍的東西,拍自已最撣長的東西,拍自己喜歡拍的東西,至於跟市場能不能結合,是另一番計較,這計較,得要有別的東西加持贊助,比如,你給北京某一家小資本公司拍藝術片,跟給保利華億集團拍藝術片,跟給博納拍藝術片,這後面打的算盤是完全不同的。

國內最大的問題是,小公司打大公司的算盤,大公司打導演的算盤,導演,打開公司老板的算盤,全亂套了。問題是,這些算盤,不在本位的立場上打,打出來全是假的。

媒體商,打的算盤是全局的計較,它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拍個動畫片,片子不賺錢,可以賺DVD,DVD賺不好,可以賺產品授權,授權賣不動,到有一天,公司可以用幾百部片庫去賣人,賣幾十億美金回來。

太多的算盤。

但,導演呢?

你活在五零年代,一輩子可以拍五六十部,甚至一兩百部電影,但,你活在二十一世紀,你再了不起,就算你是呂貝松,你拍了二十年了,可能連十部電影都不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不逮到機會,就拍自己想拍的東西?也是這樣,才會有無極、如果愛這種東西出來,這些東西之所以看來叫人難受,就是因為裏面不乾淨,太多的東西加進去,弄成四不像。

若是一個大製片商,連導演的心思都猜不到,他們又怎麼能說,我掌握了觀眾,我知道觀眾要什麼?你連導演要什麼,都看不出來了,又如何能說,看懂了觀眾的肚腸?

總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存在,站在什麼樣的立場,自然能說出什麼樣的理論出來。但,歷史也教會我們,所有的理論,愈是強大,到最後,愈像笑話。理論、邏輯愈明確,其實,愈能幹愚蠢的事出來,德國人,那樣的理論強大,那樣的邏輯強大,這世界其它民族何人能及?

自然,也就是如此,聰明的德國人,才會打了兩次愚蠢的世界大戰。

電影,甚至我們放大到媒體的生產,都是一樣的。

國家說要組建影視航空母艦,對不對?

也對,也不對。

站在國家的立場,整合資源,提供彈藥,給予條件,這是天理,無處可說不是,但,國際上又在流行像西班牙文電視台這種小眾產品,怎麼說呢?是走小眾分化,走小電視台體制,走小媒體商體制?還是走大的集團生產?

國家也出檯命令了,說要製播分離。

你一方面說要搞影視航母,一方面,又要製播分離,能不亂嗎?

政策上的矛盾和衝突,難道不存在嗎?

存在的原因只有一點,就是,這些作為都可以找到後面支持的理由,也都能找到反對的理由,大家都在作難,都在受苦,都在嚐試,都在找答案。

所以,說到底,這些從嘴裏說出來的話,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要判斷真正的對錯,最終,還是要看你的原始設定,和你最終的結果來作評鑑的標準。

你設定要賺一百萬,結果你賺了一億元,這也是錯的,你設定你該賺一億,結果你賺了一百萬,這也是錯的。當有一天,說要賺一百萬的人,真賺了一百萬,而要賺一億元的人,也真賺了一億元,那麼,這個產業就是成熟了的。

在我們當前誤差率如此之大的世道,怎麼樣的說法,我都是存疑的。真的,這是我的看法。

作為大媒體商,不應該想著,操,那些導演真該死,不是這樣的,他們該作的事,應該是找到可以被信任,能夠被信任的導演,不用去說服的導演,能搧人熱淚的,就叫他們拍愛情文藝,能叫人冷汗直流的,就讓他們去拍驚悚恐怖。

要找到那樣的人,而不是,找一個北影畢業的,滿腦子裝著藝術電影的導演,然後,奢望去說服他們,拍個恐怖片出來。

這樣的操作,根本上就是錯的。

國內這些大媒體商,不應該給陳凱歌三四個億,要他去拍商業大片,這太荒謬了,他就算能賺錢,也是說不出道理的賺,國內的媒體商,該給像馮小剛這樣的人三四個億才對。因為,你投到三四個億時,已經絕對是商業市場的計較,而不是別的。

就像miramax和狄士尼的爭論一樣,你miramax就該拍小成本的東西,像liongate一樣,去拍帶有藝術氣質的,帶有獨立製片味道的玩意,當你把miramax拿去拍幾億元美金成本的電影時,狄士尼就要問你了,你拍這個幹嘛,我自已的試金石可以拍呀,叫你拍幹嘛?

國內的這些大媒體商,要我看,至少犯了幾個錯。

一、不因人適用,不去「奉仕」,你得找導演,找編劇,你得真心培養他們呀,這些人,可以花五毛,賺五萬的,可是你不,你把他們當螞蟻。跟他們上課,要他們去拍你要的東西,壓抑他們的創作力,扭曲他們為你所用。

這是一種天大的懶惰。

二、大媒體商以為有錢,自己什麼都能幹,這是最愚蠢的事,大媒體商,該跟中小型的製作公司結合,你不能老是打秦始皇的算盤,想作皇帝,要統一天下,走郡縣制,這太慢,也太蠢了,到最後,都是帝國瓦解。

大媒體商該作國王,下面有一堆諸侯國,跟這些諸侯國談生意,發揮諸侯的力量,養大了諸侯國,可以,就兼併,不行,就放他們自行奮鬥,這些諸侯國,怕什麼,再給五十年,他也成不了威脅你的氣候呀。

大媒體商這種秦始皇,中央極權到地方的思想,說到底,就是一種自視甚大。

連博納一年都要跟幾十幾百家小公司談合作了,國內這些大媒體公司,有比人家博納利害?


最後,說結論吧。

安德魯.摩根先生說的話,其實沒錯,但,要認真地來解讀才行。

重點在於,什麼樣的人,站在什麼樣的立場,說什麼樣的話,然後,還要看這話跟現實如何結合,才對。不然,再有道理的話,聽的錯了,也是一種浪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