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关雅荻
在哈里•波特四年级生活正式被呈现在大银幕之前的这一周,国内只上映了两部发行规模不大的影片,韩国文艺片《外出》和美国喜剧片《邱吉尔:好莱坞时代》,这与前一周各大发行商在周末一股脑推出四部新片形成鲜明对比。从发行影片数量上能够看出,的确大多数片上对这一周的市场信心存有疑问。或许,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市场上缺少质量过硬的影片节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既缺节目内容,又缺银幕的国内电影市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继引进了《哭泣的拳头》之后,不甘心市场完败的中博影视这次又引进了在日本大卖的韩国影片《外出》。为了扩大影片影响力,国内发行商不仅请到了影片主演裴勇俊来到国内,而且国内的媒体也配合影片做足了宣传。但影片在这个首周末还是只吸引了5万人次左右的观众人数,票房140万。其实影片《外出》韩国本土市场成绩其实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票房惨败,但反而在日本、东南亚地区取得了市场。其实一部失去本土市场的影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都很难说是一部取得市场成功的影片,相信《外出》这次在国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作为。影片一定要立足本土市场,其实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国内电影人目前在创作时应该首先要考虑的。同一周末新上画的另一部影片《邱吉尔:好莱坞时代》,在未选择全国发行,而是投入少量拷贝,有选择性的做了区域发行的情况下,首周末市场票房成绩只有25万,不具市场竞争力。
之前一周全国公映的《猛龙》和《佐罗传奇》虽然在此周继续保持了各自在国产片、引进片票房排行的领头羊的位置,但其实自身依然并未担当起市场脊梁的重任。《猛龙》在发行第二周内只取得了304万票房,累计票房也只有534万元,这让之前发行商提出的国内票房6000万的预想彻底成了空想。《猛龙》市场失利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因为市场目标不明确,在故事和动作场面上也未有新意,同时也证明了只是单纯的堆砌一砣砣的"二级明星"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同时,比较少见的在内地公映一周后,《猛龙》才也在香港上映。在11月10日《猛龙》在香港上映当天,只取得了22万港币的票房,这也基本确定了《猛龙》的票房内地、香港两地的"滑铁卢"。
国产片方面,《生死牛玉儒》一周新增票房150万,累计全国票房340万。排在后面的是两部国产恐怖片《怪物》和《诅咒》。《怪物》一周增加票房90万,公映18天之后,累计票房510万,同期在香港也取得了累计将近400万港币的票房成绩。而《诅咒》在上映第二周后,只增加了70万票房,公映10天票房也只有110万的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结合之前《童梦奇缘》《阿嫂》,甚至《龙城岁月》的内地市场成绩,都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港片这一两年内在内地市场上的变化,观众对港片也越来越苛刻,港片的内地市场空间越来越狭小,内地发行商代理发行港片也越来越像抓六合彩,运气成了市场运作里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借口为港片内地市场的逐渐疲软做辩护,比如《童梦》的两地观众口味区别(《童梦》在香港同期取得了超过2000万港币的惊人票房,超过《神话》,而在内地票房只有区区500万元左右),比如《黑社会》的政策审查修改等等(《黑社会》在香港目前也突破了1500万港币的成绩)。但究其原因,可能近两年CEPA政策的开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某方面讲,CEPA或许可以说扩大了香港电影市场,但可能并不见得是真正激活香港电影。因为短期性的让大量港片进入内地市场,势必很多片商为以功利进地入内地市场抓几百万票房为目的,对影片制作质量大有影响。所以影片本身的质量本身可能不见得有大的提高,最后反而是败坏了两地观众对影片质量的信任。至少,最近港片在内地发行的屡屡低迷可以作为市场例证之一。这一周国产片方面,最后落末的是已上映25天的港片《再说一次我爱你》,一周只入帐50万,累计票房850万,看来要达到发行方1000万内地票房的期望,有点勉为其难。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辅助说明了上面的看法。
引进片方面,《佐罗传奇》新入账648万元,上映18天累计票房2648万元;只在数字院线发行的《日落之后》以200万元的成绩名列其后,上映11天累计票房530万;终于在这周扩大发行规模的德国动作大片《火线战将》收入票房180万元,上画至第二周累计票房310万元。新上画的两部引进片《外出》和《邱吉尔:好莱坞时代》位列最后。
就《佐罗传奇》影片自身的投资和主创阵容来看,眼下的票房的确不是一个很让人信服的成绩,但这基本符合了笔者之前文章的判断,影片本身从故事桥段到拍摄手法"令人发指"的老套,相信大大刺激了已经被好莱坞一流大片洗脑的国内观众,要不是看在"佐罗"这一中国老百姓并不陌生的国际"金字招牌"的面子上的话,相信票房还会更低。同期相比,投资小得多,而且还是去年就已在北美公映的"老片"《日落之后》,显得更符合国内观众审美趣味。如果不是因为事隔太久,盗版冲击的话,若再能以常规院线发行,相信《日落之后》才是足以担当起真正的市场领头羊才对。《日落之后》160块数字银幕的发行成绩,让人仿佛一时间看到了数字院线的大好前景,但这里倒是应该适时泼一盆冷水:《日落之后》的票房成绩上扬,首先是因为影片本身的质量有一定保证,它其实应已够上A级分账大片的级别,但据说是因为年底档期名额等原因,让数字院线偶得了这部影片;其次,随之不久前北美地区的数字影院的技术指标公布,北美的数字放映标准和国内目前红火推广的数字放映标准并不匹配,这势必会对以后引进好莱坞引进大片的数字拷贝带来巨大困难,这可能才是今后我们能否拿到"优秀大片"来发行的关键制肘。所以,《日落之后》让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眼下数字院线的美好前景,更多是潜在的危机和问题。
最后,必须得多说说号称德国风味的大片《火线战将》,首周仅以百余块拷贝区域发行的这部德国动作片,以150万的首周末票房成绩让人眼前一亮,也印证了笔者之前"倒可能在市场上会有一定作为"的预测。果然,发行第二周在发行商果断决定扩大发行规模后,票房呈上升趋势。《火线战将》虽然从故事到人物一样难以
避免同类商业片的俗套和毛病,但它带给了国内观众的一种新的视觉风格体验,迥异于国内观众已经熟稔了的好莱坞大片模式,亦或港式风格。所以在先进国内观众对好莱坞大片审美逐渐疲劳(去年开始好莱坞引进片在年终票房甚至都排不进前三,估计今年前五都有可能排不进)和对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信心的同时,内地市场上急需填充的是新的视觉风格样式的海外电影和内地本土电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国的《帝企鹅日记》、日本的《导盲犬小Q》和中国独立制作的影片《独自等待》都是具有市场先导意义的范例。所以,可以预见,在未来两年,真正在影片节目方面能刺激到国内电影市场,能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影片,很大一方面的吸引力将会是来自非好莱坞地区的国外影片和高质量的国产电影。而韩国、日本和欧洲(法国、德国)这些地区,正是国内发行商应该把眼光首先认真瞄准的地方。《火线战将》给国内电影人的启示,相信绝不应该是仅仅那几百万的票房。
当读者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已经走进影院去领略了霍格沃茨的又一个新学年的奇妙生活,内地的年底冬季档也接着这部《哈里•波特与火焰杯》徐徐拉开帷幕,这部魔法电影可能是今年国内唯一一部票房上能跟《星球大战:西斯的复仇》想抗衡的好莱坞引进片,但估计要超亿元的票房,机会不大。无论如何,从11月的下旬开始,年底的内地影市的一片混战就像禽流感一样,不可避免。将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下周再说。
20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