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推理的从小说到大银幕
(2010-07-25 03:03:51)
标签:
杂谈 |
文/关雅荻
最近看了三部都是经从成功畅销小说改编的悬疑电影,而且刚好我又都看过原小说,发现这三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三个小说改编电影的方向。首先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禁闭岛》,根据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国内出版翻译成《隔离岛》)。这部电影可以说从整体魅力上完全超越了原小说,是一部几乎完美的悬疑惊悚电影,整个电影营造的气氛让人能第一时间投入到大银幕上演的故事中去,而且越陷越深。整部电影无论从导演、摄影、美术还是演员表演,能让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绝对都是顶尖的电影创意团队合作的结果。电影把原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进行了再造和重塑,完全将原小说的文字给“电影化”,让我在明明知道原故事结尾的前提下,依然彻底将我震撼掉,我必须得承认这部电影让我得到了充分的享受,也是今年迄今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相信在明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斯科塞斯和迪卡普里奥这对新黄金搭档一定会有所斩获。
而第二部名叫《龙纹身的女孩》,是根据最近火遍欧洲的《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同名小说改编。最近内地刚出版了第一部的简体版,我必须得说小说《龙纹身的女孩》是我这两年看类似布洛克或东野圭吾等畅销推理犯罪小说以来最精彩的一次阅读体验,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大部头。这本小说最精彩的在于在一个看似传统的“孤岛密室”探案的设定里,塑造了一个神秘怪异的女主人公形象,并且由此带出了对我很陌生的瑞典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病,而最终小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跟看《基督山复仇记》一样的复仇快感。但遗憾的是,在看到同名电影后,发现影片中小说的魅力完全丧失,变成一部像赶火车一样,把众多情节生生塞进两个小时的平庸之作。虽然影片整体制作质量还算不错,但还是因为故事、人物过于庞杂,实在让电影在叙事之外缺少了营造氛围的空间。电影《龙纹身的女孩》再次证明这种社会性复杂情节的犯罪小说很难成功的改编成电影。
最后看到的电影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新作《影子写手》,同样是根据前年英国畅销小说作者罗伯特·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但这次我是先看完大银幕电影,再回头看小说,让我发现有趣的是小说居然就像电影导演台本一样,跟电影的一致性精准得如同瑞士手表。小说只是比电影在人物内心和某些细节描写上更加丰富,但电影对小说故事的改编进行了精准的详略得当,片中大量的台词几乎跟小说里的对白一模一样,一度让我误以为这本小说是电影拍摄后的衍生电影小说。在电影和小说的高度契合度上,在我看来《影子写手》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代表作,难得的就是影片本身依然保证了足够的观赏性,影片剪辑极其锋利,我在香港电影院看了两遍,特别是第二遍越加发现这部政治惊悚电影中,从开头到结尾,每个镜头都有其精确的目的性,整个观影过程也相当的享受。
看完三部电影,突然让我心生感慨,一是觉得西方畅销书文化与电影的链接之紧密,反观国内除了之前蔡骏的几部惊悚小说外,最近也就是《杜拉拉升职记》终于让人看到了一些畅销书带动电影制作的苗头;另一个是我总结出来的可能不是规律的一个规律,就是西方电影导演,无论美国还是欧洲,似乎在成为大师之前,大多都有拍过惊悚悬疑类的电影代表作,而且无论影片类型,包括新莱坞一代,无论斯皮尔伯格还是卢卡斯,都在早期拍过同类型电影。在我看来,可能西方历来有推理小说的文化,在上世纪黑色电影风行的年代,电影人找到了这两种叙事类型结合的最佳载体,因为悬疑推理类型电影可能是最练就电影导演叙事基本功的类别,所以上面谈到的三部电影,骨子里都带有黑色电影的气质。但反观东方电影世界,则似乎是完全另外一个世界,这话就另说了。
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