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闹大喽~《新京报》[每周影评]报道

标签:
每周影评影评关雅荻张小北艾伯特西斯科尔杂谈 |
分类: 火线影评 |
老羊打来电话说要采访,我当时第一个感觉是“震惊”了,我跟老羊说主编皮革业同学实在太靠谱了,我们这么玩的东西,你们都关注到了。
说实话,心存感激。
文章老羊写出来,出奇的靠谱啊,照片看着都很震撼啊,哈哈~~
《新京报》链接
---------------------
从2009年5月起,北京影评人关雅荻和张小北在互联网开创了叫“每周影评”的新玩意。每个星期,他们都会坐在北京一家电影院里,点评本周新公映电影。节目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制作水准也比较山寨,但仍然受到网友的欢迎。两人表示将影评视频化的目的是:想给国内提供独立的、与市场切合的消费参考。
偷师美国影评节目
关雅荻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是一名独立制片人,他的好朋友张小北也从事电影相关工作多年。前阵子关雅荻替一家电视台策划影评栏目,发现出来的效果和自己所想的有差距,于是他便找来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张小北,自力更生打造影评播客,并取名“每周影评”。
“每周影评”每期节目不超过3分钟,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两人借来DV找到一家影院,对着DV机器就开始聊,制作成本几乎为零。在镜头里,他们比画电影中角色的手势,像聊天一样说出电影的看点。值得一提的是,“每周影评”讨论的都是国内院线正在上映的电影。他们模仿美国影评节目At the movies的“大拇指评分系统”,创立了“五级评分制”:不得不看、推荐观看、爱看不看、别看、千万别看。
谈到现在的节目形式,关雅荻并不讳言他们在学习罗杰·艾伯特的经典影评节目At the movies,“说实话,‘每周影评’的大体框架都是美国几十年来玩剩下的,我俩只想做好本土化。”在模仿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关雅荻和张小北也想出一些创新。比如At the movies里主持人都是坐着对谈,两人便尝试边走边谈,甚至滑着轮滑来谈。
山寨是为保持独立
“每周影评”播放了4期后,各种意见纷至沓来,作为主管技术层面的张小北对此有话说。有网友抱怨“每周影评”制作太山寨,张小北认为他们是有意为之“山寨地制作,是为削减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低成本也比较有利于保持影评独立性。”由于二人和电影产业有着联系,可能会遇到跟二人有直接利益的电影,对此关雅荻的想法是:或者不谈,或者换人谈。有网友认为两人语速太快,会让网友听不清。张小北觉得,语速快是想让节目信息量加大,而且他们也会着手为节目添加字幕,解决一些南方网友的困扰。
长期从事电影传播工作的张小北认为,“现在国内学术性的影评很多,但契合市场、能给观众提供消费参考的东西太少。电视比文字更贴近普通观众,希望多一点网友能看看我们的节目,也多提意见。”
■国际先驱
电视影评鼻祖At the movies
At the Movies 是美国广播公司(ABC)著名的影评电视节目。该节目创办于1982年,由《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skel)两位影评人主持。由于1999年西斯科尔不幸去世,艾伯特和嘉宾独立主持了1年,2000年开始找来了固定搭档Richard Roeper,节目也改成了现在的名字。2006年开始,由于艾伯特患癌症要动手术,Roeper 和嘉宾独立主持到2008年,如今该节目的主持人换成Lyons 和 Mankiewicz ,两人分别是 影评人和记者。该节目树立了电视影评节目典范,著名的“大拇指评分系统”就是由罗杰·艾伯特发明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
说实话,心存感激。
文章老羊写出来,出奇的靠谱啊,照片看着都很震撼啊,哈哈~~
《新京报》链接
---------------------
影评视频化 每周网上见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6-19 作者:杨林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90618/99451245329549687.jpg
张小北(左)和关雅荻(右)每周都会就国内上映的影片进行视频点评。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90618/47141245329549687.jpg
艾伯特(右)和西斯科尔(左)是电视影评的鼻祖。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90618/99451245329549687.jpg
张小北(左)和关雅荻(右)每周都会就国内上映的影片进行视频点评。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res/1/20090618/47141245329549687.jpg
艾伯特(右)和西斯科尔(左)是电视影评的鼻祖。
从2009年5月起,北京影评人关雅荻和张小北在互联网开创了叫“每周影评”的新玩意。每个星期,他们都会坐在北京一家电影院里,点评本周新公映电影。节目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制作水准也比较山寨,但仍然受到网友的欢迎。两人表示将影评视频化的目的是:想给国内提供独立的、与市场切合的消费参考。
偷师美国影评节目
关雅荻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是一名独立制片人,他的好朋友张小北也从事电影相关工作多年。前阵子关雅荻替一家电视台策划影评栏目,发现出来的效果和自己所想的有差距,于是他便找来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张小北,自力更生打造影评播客,并取名“每周影评”。
“每周影评”每期节目不超过3分钟,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两人借来DV找到一家影院,对着DV机器就开始聊,制作成本几乎为零。在镜头里,他们比画电影中角色的手势,像聊天一样说出电影的看点。值得一提的是,“每周影评”讨论的都是国内院线正在上映的电影。他们模仿美国影评节目At the movies的“大拇指评分系统”,创立了“五级评分制”:不得不看、推荐观看、爱看不看、别看、千万别看。
谈到现在的节目形式,关雅荻并不讳言他们在学习罗杰·艾伯特的经典影评节目At the movies,“说实话,‘每周影评’的大体框架都是美国几十年来玩剩下的,我俩只想做好本土化。”在模仿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关雅荻和张小北也想出一些创新。比如At the movies里主持人都是坐着对谈,两人便尝试边走边谈,甚至滑着轮滑来谈。
山寨是为保持独立
“每周影评”播放了4期后,各种意见纷至沓来,作为主管技术层面的张小北对此有话说。有网友抱怨“每周影评”制作太山寨,张小北认为他们是有意为之“山寨地制作,是为削减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低成本也比较有利于保持影评独立性。”由于二人和电影产业有着联系,可能会遇到跟二人有直接利益的电影,对此关雅荻的想法是:或者不谈,或者换人谈。有网友认为两人语速太快,会让网友听不清。张小北觉得,语速快是想让节目信息量加大,而且他们也会着手为节目添加字幕,解决一些南方网友的困扰。
长期从事电影传播工作的张小北认为,“现在国内学术性的影评很多,但契合市场、能给观众提供消费参考的东西太少。电视比文字更贴近普通观众,希望多一点网友能看看我们的节目,也多提意见。”
■国际先驱
电视影评鼻祖At the movies
At the Movies 是美国广播公司(ABC)著名的影评电视节目。该节目创办于1982年,由《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skel)两位影评人主持。由于1999年西斯科尔不幸去世,艾伯特和嘉宾独立主持了1年,2000年开始找来了固定搭档Richard Roeper,节目也改成了现在的名字。2006年开始,由于艾伯特患癌症要动手术,Roeper 和嘉宾独立主持到2008年,如今该节目的主持人换成Lyons 和 Mankiewicz ,两人分别是 影评人和记者。该节目树立了电视影评节目典范,著名的“大拇指评分系统”就是由罗杰·艾伯特发明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