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关雅荻
关雅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13
  • 关注人气:3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只想活下去,这违法吗?”

(2009-04-03 12:56:41)
标签:

杂谈

分类: Bullshits
最近报纸上连续看到“自助透析室”的报道,我没多关注,只有个大概印象。
但刚才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采访了这个“自主透析室”,给我的感觉用“震撼”来形容是很不恰当,而是很伤心,很伤心。

标题就是“自主透析室”里面的一个病人,拿着通州区卫生局下发的取缔告知书,面对记者镜头,表面平静地说着一句话。
类似这样让人心痛的话,很多,面临反复的生死考验,人会变得怎样?
至少面对镜头,大多表现地平静,还是平静。

只有最年轻的一个小姑娘,只有23岁吧,4年前发现尿毒症,面对镜头“软弱”地流泪,说自己也害怕,不想死⋯⋯
至于其他“自助透析室”成员面对镜头的平静,让我不能平静。
“我们只想静静地活着⋯⋯”
毕竟这十个人,平均年龄只有32岁,用记者的话说,“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领头的魏强淡淡讲述自己如何因得病,主动提出结束六年的婚姻,因为还要考虑能让对方趁年轻再找个好人家,还说“媳妇对我不错,岳父岳母对我也不错”,“但我也不能拖累人家”,离婚前已经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给卖了,媳妇临走,把戒指也留给魏强,说“能换两个是两个”。
而魏强因为每次回大山里的家,一次往返路费就两三千,所以六年来不能回家。

有的得病前家里还有收割机、拖拉机,得病不到四年,家产全变卖光了,四年30万,还在继续借钱,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对于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来说,就是“要钱”,所以亲戚朋友都“怕”他们了。

几乎毫无疑问的,每个病友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几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有时候,生命变成了无情的算术题。
尿毒症每周必须透析两次,才能保证身体机能正常,每次500元,即使有的能报销一半,加上路费等费用,每次也得三、四百,延续一年生命的最低治疗成本就是四、五万元,这还不包括可能出现其他的疾病或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自助透析室”让每次的费用降低到80元。


这十个人因为是病友,大多在医院相识,三台二手的透析机也要23万,每个人入股两万,开始自我生命的救助。期间,被当地政府驱逐,因为“如果出了事,相关部门担不起这个责任”,但处于同情没有没收他们的透析机。
所以,辗转落脚到河北和北京交界的一个小村子里。他们来自河北、来自内蒙古、来自沧州⋯⋯

但最终还是面临被取缔的结局。

“我只想活下去,这违法吗?”
刚看到新闻,中国每年新增加12万的尿毒症患者,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当“求生”已经成为患者唯一诉求的时候,面对“自助透析室”的确不能简单用“违法取缔”来定论。

这个时候,如果只拿法律来说事,真扯淡!

电视片结束的字幕,说“自助透析室”已经被正式取缔,我也马上上网看了相关跟踪报道,依然心情不能平复。
这期《共同关注》的后半部分,也指出某市去年8月1日开始给本地户口的低保户和其他符合要求的尿毒症患者,免费提供每周两次的透析治疗,而且也采访了几个受益患者,其中之一就是“自助透析室”的前成员。

但即使如此应让人感到“光明”的尾声,我能感到得依然只有冰冷。

我只是普通一人,不是慈善家,尽力让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却隐隐自责,因为自己身边曾听说有朋友的亲戚也得尿毒症,也因为治疗费曾让生活发生一些困难。
但当时,我只是从另一个前辈那里偶然听到,当时只是一听,没往心里去。
这次因为这个“自助透析室”的报道,才让我仿佛有了切身感受,回想之前种种,还是只有隐隐的自责。

刚才新闻里再次报道,这十个人已经转入北京医院,但都是临时性的解决办法,网上的报道也是如此描述的。
无论怎样,可绝对不应只是这样的结局。

网上看到到一篇评论,虽然文风能看到一些向“相关部门”的谄媚,让我新生无端的反感,但这文章也让我意识到透析机成本的问题,也算对我有所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