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电影无关和有关
(2009-01-21 01:27: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Bullshits |
前两天看新闻频道报道小布什告别演讲,我好奇去网上下载视频,想看全文,在下载的网站有趣的看到下载地址后面跟帖讨论就有700多条。
我又好奇,匆匆把评论都给过了一遍,有点感触。
很多网友对小布什的印象真不错,甚至包括我自己,但这种好感仅限于表面。
别说国人或年轻一代对政治没热情,其实真有。对小布什的一个告别演讲,都有那么多人留言?为什么?
有时候都给我感觉,有些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胜于中国,对美国的热情胜于中国,对美国的讨论多于中国,为什么?
可能以前我们有着“莫谈国事”的传统,但这传统在改变,正在改变。或许,说着人家美国的事,能撒开了欢吧,没那么多禁忌吧。
网络虽然被阉割,还好不是直接切除。这几年,因为互联网,更多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彼此真正的声音,哪怕对一个远隔千里外的美国总统的换届选举,一个获胜演讲,一个告别演讲,都会有那么多国人愿意去评论,去说点什么。这又是为什么?
-----------
关于《叶问》,去年年底在AFM,我去《叶问》海外发行公司处去打招呼,顺道看了15分钟的片花。
当时觉得,wow,打得很精彩,特别是打日本人,很容易让人激动。
而且,被告知说这次文戏拍得精彩,我临离开时,心想这个电影国内会大卖的,我跟发行公司的朋友说,搞不好能冲到8000万到1亿。
可我年底回北京,等公映当天,我自己去华星看的零点首映,觉得整体而言还是一个相对平凡、普通的电影,远不如我原来的预期,当时觉得票房不会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了。
但现在居然真的过1亿了,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到底起到多大作用?
哪天看完影片,凌晨两点多,我走在马路上,觉得心里总有种隐隐害怕的感觉,因为不久之前,银幕上“高大全”的叶问形象,也让我着实激动了一下,痛打日本的时候,我也有些激动,但没有叫好,没有鼓掌。如果我也叫好也鼓掌了,我会不会心里觉得更后怕呢?
总之,我一直想去影院再看一遍《叶问》,但一直没去,不太敢去。
说不清楚的东西和想法,有意思。
我又好奇,匆匆把评论都给过了一遍,有点感触。
很多网友对小布什的印象真不错,甚至包括我自己,但这种好感仅限于表面。
别说国人或年轻一代对政治没热情,其实真有。对小布什的一个告别演讲,都有那么多人留言?为什么?
有时候都给我感觉,有些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胜于中国,对美国的热情胜于中国,对美国的讨论多于中国,为什么?
可能以前我们有着“莫谈国事”的传统,但这传统在改变,正在改变。或许,说着人家美国的事,能撒开了欢吧,没那么多禁忌吧。
网络虽然被阉割,还好不是直接切除。这几年,因为互联网,更多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彼此真正的声音,哪怕对一个远隔千里外的美国总统的换届选举,一个获胜演讲,一个告别演讲,都会有那么多国人愿意去评论,去说点什么。这又是为什么?
-----------
关于《叶问》,去年年底在AFM,我去《叶问》海外发行公司处去打招呼,顺道看了15分钟的片花。
当时觉得,wow,打得很精彩,特别是打日本人,很容易让人激动。
而且,被告知说这次文戏拍得精彩,我临离开时,心想这个电影国内会大卖的,我跟发行公司的朋友说,搞不好能冲到8000万到1亿。
可我年底回北京,等公映当天,我自己去华星看的零点首映,觉得整体而言还是一个相对平凡、普通的电影,远不如我原来的预期,当时觉得票房不会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了。
但现在居然真的过1亿了,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到底起到多大作用?
哪天看完影片,凌晨两点多,我走在马路上,觉得心里总有种隐隐害怕的感觉,因为不久之前,银幕上“高大全”的叶问形象,也让我着实激动了一下,痛打日本的时候,我也有些激动,但没有叫好,没有鼓掌。如果我也叫好也鼓掌了,我会不会心里觉得更后怕呢?
总之,我一直想去影院再看一遍《叶问》,但一直没去,不太敢去。
说不清楚的东西和想法,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