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关雅荻
关雅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11
  • 关注人气:3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冯小刚!冯小刚⋯⋯

(2008-12-19 13:50:10)
标签:

杂谈

分类: 院线快评
之前写了一篇评论,一个前记者朋友和一个编辑朋友,都说没说明白,批评地是。
不知道下面这些字说明白了吗?可能还没有,但我尽力了。

-----------

 

冯小刚拿手的讽刺喜剧,在《色戒》之后,因为审查尺度骤然变严,而显得不合时宜,比如《疯狂的石头》如果放到2008年只会更加难产,《疯狂的赛车》几番波折,据说终于刚刚拿到发行放映许可证,要在春节档上映了。可见,讽刺、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目前有点生不逢时,类型上要是做不绝对,最后就是一大拧巴。

 

而且,在《十全九美》和即将上映的阿甘新作《高兴》,可都是高举“山寨”大旗的恶搞喜剧,如果还需要有别的导演需要跟这样的电影一个劲的拼谁“jiong”、谁“雷”、谁的口味最重,我也不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冯小刚。我很认同冯小刚在几次媒体采访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内地观众喜欢看的国产商业片总是有着文艺成分,或者说国内观众偏爱国产“文艺商业片”。因为这可能正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过程中,能与好莱坞大片鲜明拉开距离的一个本土产物,《非诚勿扰》正是这样一部“文艺商业片”,或者如冯小刚自己说他自己之前的作品,或许在内地观众看来很“商业”,可真要给国外观众,哪怕只是香港、台湾观众来看,其实都特别“文艺”。但冯小刚的“文艺商业片”,相信也不是国内任何导演都有能力复制的,因为这里的“文艺”是建立在多年的商业化道路摸索基础上的结果。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冯小刚自我心态的转变,与上面提到的几点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是冯小刚心态的“放下”。这“放下”我是直接从这次的《非诚勿扰》里能够直接看到,一种疲惫中年男人的达观与自省。其实这一点放到《梅兰芳》的陈凯歌上,似乎也同样试用,因为《梅兰芳》之如《无极》,就像《非诚勿扰》之如《夜宴》。通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创作心态上的日趋成熟与淡定。在冯小刚最近接受《三联》采访中自己说到,他拍电影这十几年,因为一不是世家,二不是电影学院出身,被受非议和排挤,他一直要争一口气,要向那些瞧不起他的人证明自己,但现在他终于相通“不争了”,因为“有观众给他撑腰,就够了”。

 

所以,我对《非诚勿扰》最大的肯定在于其创作态度上的“真诚”,冯小刚很坦然地在充满非议、质疑的环境中,在投资方、政府主管单位、观众多方面中寻找一种平衡,不装逼、不做作——这也是我虽然认为《梅兰芳》有众多缺陷,但仍非常肯定和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非诚勿扰》更可贵的是在于,在中国本土类型片成长道路上,冯小刚用自己一路摸索的烙印不仅建立起了自己的导演产品品牌,也逐渐开创了一种本土商业片类型——“文艺商业片”,这一类型,从93年制片体制改革伊始萌芽(冯小刚编剧《大撒把》),经历了自98年起一系列讽刺喜剧的转变,终于在2003年之后,随着发行放映体制的全面改革,冯小刚进一步放开探索的手脚,在取得一系列的市场成功之后,《非诚勿扰》是他充满自信的一部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非诚勿扰》那个冯小刚,但再也不是那个冯小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