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的猜想》

标签:
杂谈 |
分类: 院线快评 |

李米那个劲的想:这个票房能过千万吗?
简单说,这片跟我预期不符,这预期是建立在《光荣的愤怒之上》,也是建立在导演跟大公司合作,商业化市场操作的基础上。
从类型上看,《李米》是一个不纯粹的爱情片,大概是相对《甜蜜蜜》《如果·爱》和《情书》这样的电影而言,但类型其实不是很重要,观众看得就是故事能否抓人,电影形式、拍法上能否唬人。
《李米》有个好故事。
刚看觉得是一个好复杂的故事,即使导演再不断简化后,还是看似复杂。
但稍冷静,发现其实也是一个能一句话说清楚的故事,其实不复杂,关键是故事里的情节、叙事够复杂,差点给忽悠了。
故事本身具有商业性,目前的故事可以给观众来一个悬疑、惊悚又温柔甜蜜的爱情故事,有这个基础。
但两个类型怎么就给人感觉是割裂了,而不是完美的类型糅合呢?
我只能老实说,还是编导技巧不够吧。
《李米》往两个不同方向其中任何一个,把它放大,都会是一个足够好看的类型片,如果那样,投资人、制片人肯定比目前更开心一些吧。我也只是揣测。
但导演为什么现在这样不明确的风格和结构呢?
我看完一直想不明白这样的叙事结构。
结果看了《电影艺术》2008年第五期主编吴冠平对导演的长篇访谈,偶释然鸟--
导演刻意要强化前面绑架和后面找人两段落的差异,要的就是“大卫·林奇”那路子。
“大卫·林奇”的路子是导演自己说的,我当时一看,全明了。
我仅从直觉判断,不是大票房电影,就看怎么卖了。“大卫·林奇”只能让这片票房更没戏了。
别听豆瓣上那帮文青忽悠,他们有几个是自己买票主动、偶然去看的?
(售票处前偶然买票占相当大比例,不信你没事占票口观察每个买票人决策时候的心态,站不用一天就全明白了,所以,人家做发行的,那么重视阵地宣传,绝对有道理啊~)
豆瓣上,文青们是把《李米》当爱情片看的,我像这应该是大部分观众的印象和判断吧。
谁如果拿豆瓣说事,我推荐去看看豆瓣上对《如果·爱》《情书》豆友的评论和评分,我觉得两者《李米》都是几个档次以下的。
当然,谁要是把豆瓣评分当成评判影片本身质量的依据,那是被豆瓣忽悠了。
(豆瓣我也只看书评,豆瓣上的电影部分,我只曾经一段强烈跟踪每天关注《赤壁·上》公映后,三星跟四星数量增加的紧张胶着,后来又无聊地发展到关注五星跟两星。这一无聊关注,直到《赤壁》盗版铺街后,影碟观众大量涌入,这场旷日没几天的“赤壁夺星战”最终以两星、三星压倒性优势胜出结了--这基乎是迄今豆瓣的电影部分带给我的所有乐趣了)

这造型没雀斑啊~~真好~~当年《如果·爱》我去影院看三遍啊,就为了看你
(前两天跟一女生说这话,对方说:不用解释,我知道其实你看的是金城武。我那个汗啊^^^^)
导演不甘心把《李米》做成两种方向纯粹类型片中的任何一种,但混搭的,如导演自己所说,是爱情加大卫·林奇,汗~
如果我阴险地从制片人角度着想,又替曹老师着想,如果一定要加点啥,除了大卫·林奇和三聚氰氨,咱加科恩兄弟国内也能更有市场啊,科恩可比大卫·林奇通俗多了,还一样有品位。
当然,我这种一厢情愿没啥意义,基本是牢骚。
结尾录像带,我第一次看被感动到,第二次看胶片版我才看到周迅的独白,我认为在爱情片的方向上,也是加分的。但这不能说服我能够通顺地理解这部电影。
显然,要么是我理解力不够,要么是我理解的方向有偏差,片中很多精彩的细节、对白不能掩盖我对《李米》整体结构性上不买账。
这片绝对是花了很多创作的心血,明眼都能看出来的,但,这是一种怎样方向上的创作?
我关心的是导演个人内心诉求跟投资人的诉求有多少重合?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如果这片没有周迅、邓超,《李米》这么拍,我根本不会那么废话。
比如《光荣的愤怒》,没啥好说的,好看,有想法,气质独特,有大把的创新。
但这回是1200万的成本啊,有时候钱越多,就越不敢说“这电影怎么拍导演说得算”,但还得导演有自己的想法,听上去挺矛盾的,但好像这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采访中导演确认1200万是公司告诉他的成本,当然拍摄技术成本其实还在合理范围内,为什么最后这么高,导演没准自己还晕着呢,因为最后都是公司算账嘛,对外说多少就多少),1200万的片子如何去适度妥协和创作方向的调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是眼下一代年轻导演纠结的问题。
这才是我废这么多话的原因。
纠结啊。
据说原剧本比高圆圆+整容后的萧亚轩还好看,我相信。
上次看完《601个电话》出来就跟邹老师电话,他说原剧本不是那样的,我也信。
这种能力和经验上的无奈,说多了不容易理解,我觉得那篇访谈很好很强大,因为曹老师最后也提到很多想法不是手头上的制作能力,国内的制作能力能实现的。
“那种看着每天只能拍一两个车戏的镜头,而预算只允许拍不到五十天的周期,那种崩溃感,到现场来不及想什么镜头感和独创性了。”大概这意思啊,具体自己得去看文章了,除了出版社,目前网上应该还没电子版。
有人说,电影是门筹备的艺术。
有人站出来,喊,王家卫拍剧本不要电影(打字误,不改了)。
我说,所以王家卫是稀有物种,几十年出那么几个,都不够基本的生物种族繁衍的数量。
但,筹备,哪里只是一个剧本阶段能涵盖得了的?
《李米》再一次证明,电影拍摄都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因为够煎熬,外人一般还不知道,创作者得孤独地去享受,特别是国产片,包括山寨片,甚至是敬业的本土产出口转内销的A片。
我对《李米》很不满,最后发现应该对自己不满,谁叫我对曹老师预期那么高来着,我可是过度一厢情愿,自食了恶果。
相信大把文青男女看《李米》一定很受用,我有被感动,只是过了那年龄段,不知道这片是说明曹老师内心仍坚信爱情呢,还是相反,用剧中人的爱情信念反讽现实,还是两者都是?
全片我看得最high的就是周迅跟张涵予车内的那场戏,台词没一个字浪费的,表演也好,我都能背下来了。

全片张涵予出现后,戏变得生动起来,前途无量的男演员
我的确有说过《李米》是怨女片,适合怨女看,结果被我老乡不点名批评说话恶毒。
好吧,我道歉,我落了“痴男”--
《李米》是一部适合痴男怨女看得片片~~最最适合那些同样为了爱多年拒绝正常性生活的剩男剩女们~~(这应该是本片最核心的核心的观众群了吧)
后一篇: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