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场、新渠道
(2008-07-10 14:54: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Cine |
文/关雅荻
今年第一季度的全国票房收入公布后,相对于去年同期的增幅可谓惊人。同时,即使考虑到今年因地震灾情等不确定因素,仍可乐观预计今年电影行业各项数据都会实现大幅度增长,包括影片的产量。可是,影片产量再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甚至大范围影院公映的国产片数量还是相对少数。以去年为例,国产片产量超过400部,但真正进入影院市场大范围公映的,最多在100部左右,问题是剩下四分之三被影院市场冷落的影片又如何去进一步挖掘它们的潜在市场价值呢?
今后几年里,随着银幕增多,整体市场盘子虽然会继续保持增长,但进不了影院发行的国产片数量仍会越来越多,一方面这类受冷落影片的潜在市场价值亟需挖掘,同时在现有传统发行渠道之外,也需要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开拓电影发行的新市场、新渠道,电影“数字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或许远远超出现目前我们的想象。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行业正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和革命性的,最近两年国内影片网络播映权的收入逐步递增只是最普通外在的表象之一。虽然国内网络盗版一直屡禁不止,但电影之于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仍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电影业内认识和研究的热点。放眼好莱坞,在这方面,一些大的电影公司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如果安排上映的大片多个发行渠道的“窗口期”上,网络更多还只是被当作传统“窗口”之一。而最近一些国外新兴的独立电影网络、新媒体销售代理公司则打上了众多独立小片在数字媒体领域赚钱的主意,试图将图书、音乐行业屡试不爽的“长尾理论”应用于电影行业。同时,随着VOD(视频点播)的技术日趋完善,VOD的发行渠道也正在日趋完善。所以,着眼未来,互联网技术很可能成为能够主导电影行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有“圣丹斯电影节之王”美誉的John Sloss在纽约刚刚成立了一家名为Cinetic Media的电影新媒体销售代理公司,而且主要致力于全世界的独立电影在互联网、移动视频播放器和VOD等新媒体的销售和推广。Cinetic Media的赢利主要来自影片销售代理费――大概占到这些独立电影发行收入的7.5到15个百分点。这种完全针对新市场、新渠道的电影销售代理公司的存在还是有其道理的,其中关键原因是因为国际市场上充斥了太多不同风格、类型的独立电影。比如今年就有超过3600部独立电影提交到圣丹斯电影节,但其中最终进入传统影院发行的影片只有区区400部左右。John Sloss可以在去年把800万美元成本的《阳光小美女》以1050万美元创圣丹斯电影节记录的价格卖给福克斯探照灯公司,他也可以放眼未来,Cinetic Media就是他在为一块潜在的空白市场在提前买单。
显然这种针对新市场、新渠道的新细分电影公司就国内环境来看一定程度上还是超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市场、新渠道”的思路在国内市场无路可循。除了前面提到的正在发展的互联网和VOD市场,目前国内城镇、农村二级市场和大学校园市场的开拓都方兴未艾,而且各自都有不少于两家业务相似的竞争对手在联手拓展这些新兴市场。随着3G的开通,相信不断会有新的渠道、更新的媒体加入电影收益的争夺战。
同时,随着电影市场整体规模的增长和电影收益的多样化,电影市场营销势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将直接体现在影片的宣传费用在整体电影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过去几年好莱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三月份,美国电影协会(MPAA)公布数据表明,去年美国平均每部电影的广告费已经达到2570万美元,比2006年增幅高达44%。所以,电影的“数字网络化”不只是影响、改变着电影内容存在的形式,也正在不断引发出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电影行业的由内而外的变化如此迅速和剧烈,在我们大踏步努力追赶好莱坞的过程中,正应了那句老话:随着知道的越来越多,才发现不知道的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