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Cine |
不一样的戛纳
文/关雅荻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戛纳电影市场已经过半,但我明显感觉到今年戛纳电影市场带给我个人的感觉跟之前很不同。临行那天,正是成都地震第二天,虽然前一天我在北京的办公室都明显感到了震感,甚至整幢办公楼的人都被疏散到楼下,但显然当时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去戛纳的一路上不断收到朋友短信,才逐渐知道这场灾难的威力。此后几天在戛纳,每天空闲时间必定是上网了解国内最新救灾进展,心情逐渐沉重,正是那句老话:身在曹营心在汉。
贾璋柯、王家卫带着各自的新片、老片(王家卫带了《东邪西毒》修复版来戛纳做特殊展映)进行放映和新闻发布会时,都与现场人员一起对国内地震的遇难者进行默哀,中国人在危难时刻,面对灾难,很自然地紧密团结到一起,国内团结、肃穆的气氛也延伸至戛纳。我在前两天参加了一次晚上的“导演双周”的派对后,跟同事就不约而同地推掉了此后几天晚上所有派对邀请。因为国难当头,虽然我们都知道各种派对同样是电影市场期间重要的工作,但我跟同事还是觉得很难有心情每天晚上跟一帮又一帮的老外陪着笑脸,杯觥交错。我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白天的工作上。
自电影节开幕到现在,戛纳少有的只有过两个晴天,其他则一直是阴雨不断,让人心情更容易变得阴郁起来。而且奇怪的是,除了反常的阴天居多外,今年无论是沿海大道上的电影节游客,还是市场里的业内人,明显感觉数量都比往年有了明显减少。以往如果从沿海大道上一路走到电影宫,白天时候,特别是有大明星的影片首映前后,整条马路常常会摩肩接踵,挪着步子前进;在电影宫里面的电影市场上,也是人满为患,如果提前没有做好会面准备,到了现场很难有空再临时约到会面。而今年还是头几天,白天的沿海大道上的人流明显减少,如果你随便在电影宫的市场内各个公司的展位前逛逛,常常就可以随时坐下来,打招呼聊天,好像很多公司每天安排的会都少了很多。
对电影市场整体上这种变化,我只是一种个人的切身感受,至于原因目前我还很难一时说出个一二,但总感觉很多事情都是休戚相关的,比如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就很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很多外国游客前来戛纳的消费能力,同时更受影响的也是各个公司通过美元对影片交易进行的结算。但有趣的是,今年市场里中国海推的展位前却是一直人流不断,无论如何,都应该说这是些好的迹象吧。
正是今年电影市场相对的“萧条”,几部做展映的好莱坞电影就显得出尽风头,比如《功夫熊猫》和新一集《印第安纳琼斯》。这两部电影在卢米埃尔电影宫首映时,才会让人又找回电影节那股狂热气氛。特别是《功夫熊猫》也让我第一次看到一部如此深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动画片,让我着实吃惊。这部动画片里,可以看到好莱坞对中国传统文化、美术风格和武术传统,都做了深入、精准的研究,角色魅力因为东方人的性格的注入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整部电影通篇都会给中国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看到如此友善,但同时又很商业的好莱坞电影,说实话,真的有点让我惊讶。相信这部可爱的动画片会在国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好莱坞一直是世界电影产业的火车头,如果好莱坞距离中国还有些远,那对近邻韩国我们的确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即使去年韩国电影产业发生巨大的动荡,但也仍有太多的经验值得国内学习和借鉴。我抽空看到的一部入选“金摄影机”单元的韩国片The Chaser(追逐者)(这个单元入围的作品都是导演处女作),影片很商业,节奏很紧张的一个悬疑故事,故事很通俗,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太多的所谓“思想内涵”,但当你从导演处女作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会明显发现韩国电影工业水平的确远远领先国内。因为影片从导演手法、叙事节奏和制作精细程度,对于一个商业电影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可以说成熟到已经超出我所能预见的程度。所以,在未来的今年,当香港电影逐渐并入内地市场后,相对于好莱坞,亚洲地区间电影人的合作可能会更便捷、有效地促进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
昨天晚上,沿海边走回半山腰的住处的路上,突然看到路口停着有一辆等绿灯的汽车,车头插着的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视线,没等我回过神来,汽车已经飞驰而去,看着远去的那辆小车,我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下来了。的确,这一次对于我,戛纳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200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