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Bullshits |
昨天一个高中同学聚会,十几个人,在一家咖啡厅海聊,最后走得只剩了四个,还在聊,其他三位分别是:
兰同学:男,我小学、中学同学,前9年同班,高中不同班;
董同学:女,我高中文科班同学;
郭同学:女,我中学六年同学,从来不同班。
加上我,这样四个人凑到一块,似乎有点奇怪,但其实所有的人物关系是有前史的:
我小学一共两个班,每个班好像都只有37个人,升初中时,两个班各有一半考入同一所重点中学。
然后小学同班考入这所中学里一半,又跟我同班,剩余小学同学分散在其他五个初中班里。
再然后,六个初中班同学绝大多数都考上了本校的高中班,所以,打散,再聚,形成六个高中班。
再再然后,一年后,高二开始分文理科,分出一组人成为文科班(我所在班),打散一个理科班,融到剩余五个理科班,这样还是六个班,等于再打散,再再聚。
这样基本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已经被多次打散,再聚,搞混是必然。
所以,虽然经常同学或许不同班,但因为其他同学关系要聊到一起,实在太容易了。
所以,发生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娶了中学同班同学,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嫁给我的初中同班同学这样事,实在是稀松平常。
所以,当聚会离开前,偶然间,我跟兰同学、董同学、郭同学才发现--其实我们四个是同一个幼儿园三年的同班同学!
除了我跟兰同学是幼儿园同学我俩都知道外,对于另两位女生居然是幼儿园同窗,四个人只能同时表示“真惊了~~~”
原来,我们四个都一起参加过同样的幼儿园毕业演出,每天午睡都在一起,两位女同学说,看来我们当年都是一起睡过的~~~~~~
我才想起,幼儿园每天午睡的上下床,是上面睡俩,下面睡俩,当时的确是混着同床睡的。
我才想起,幼儿园时候,男女同学都是一起上厕所的,超汗啊~~~~
所以说,年年聚会,总会有新发现。。。
聚会中间插曲,正聊中,突然郭同学转头叫我身后另一桌不认识的人喊名字,一个女孩答应,熟人,我以为是她初中同学,结果郭同学说那是她教过的学生,我刚要多看两眼,郭同学说,不用看了,比我们小十岁,人家刚上大一。
汗~~~~~~~
我还有一位于同学,跟兰同学一样,我们仨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一个班,于同学高一了,还跟我一个班。
有一次小学同学聚会,于同学在痛说完自己系列相亲遭遇之后,又开始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过去一年,在青岛街头偶遇的各种同学,有路上上,有快餐厅的,有公交车上的,总之,林林总总,如此也让大家知道了很多同学的“近况”。
聚会遇到隔壁是熟人,几乎已经成了每年过年出门聚会的“规定动作”,躲是躲不开的。
比如,我有一个林同学,新疆人,但青岛长大,好多年前网上认识,他英文影评写得不是一般了得,后来成了多年的朋友,虽然现在上海工作,但每年都回青岛时总会聚一下。但我俩聚会每次碰到我的熟人几乎已经成了定律:
前年过年,阳光百货的Starbuck,我俩聊正酣,遇到我一大学美女老师,也是青岛人;
去年过年,Jusco的Starbuck,我俩还碰头,还没入座,就看到我姐跟我姐夫溜溜达达进来;
今年过年,还是Jusco的Starbuck,我俩正聊呢,突然身后有人捅我,叫我名字,回头看,高中同学。
很star很buck。。。福地啊。。。
昨晚的聚会完了,我们四个走出了咖啡厅--这个咖啡厅在一个步行广场的中央,空荡荡一个红顶小屋子,四处无依无靠,看着诡异,不知道谁说了句:
怎么那么像一砣公厕?(雷中我心啊~~~~)
废话这么多,所以说,不管青岛有几百万人口,它对我,从来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我想,这就是家乡的意思。
前一篇:《大灌篮》很许很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