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院线快评 |
对我来说《长江七号》不好看,亦不好笑
文/关雅荻
周星驰从我还是中学生时代就是自己的最爱,记得我在学生时暑假去看《唐伯虎点秋香》,门口检票员被人山人海的学生往里冲得都来不及去撕票根,我就那样凭一张票在影院里混着看了四遍。更不要说到了大学在学院标放一次完整看到两集《大话西游》,银幕上下集体喝着台词的那种热闹。即使三年前,周星驰的前作《功夫》放映完,自己依然会禁不住拍手叫好。但是,这次看完《长江七号》,我真的好无奈的要说句抱歉――《长江七号》不好看。这让我这个星爷的铁杆支持者即失望,又困惑。
显然,周星驰这次目标就是要“转型”,所以银幕上上演了一出极力展现温情的父子戏,但让我奇怪的是,全片不足90分钟,我却从头至尾少有机会能入戏。《长江七号》里的“无厘头”搞笑变得过分夸张和怪异;整体漫画感的风格犹在,但却失去了最重要的想象力;片中每个人的表演很努力的同时,也充斥着做作,就像令人乏味的牵线木偶;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故事里父子间过重的“说教味”,让我萌生了一种先天的排斥感。而上面说的这些感觉,在之前看周星驰的作品中从未有过。
严格来说,上面谈到的问题种种,其实在《少林足球》到《功夫》里已有不同程度呈现,但这次《长江七号》因为整体“香港电影气质”的尽失,就让《长江七号》像是一个四肢、身体没有拼接好的怪异机器人。眼看着银幕上一张张熟悉的脸,以往周星驰电影最精彩的“配角集体演出”虽然仍然努力在做着同样夸张、搞笑的表演,但比起前作,已然暗淡无光,好像就像西洋马戏闯进了中国杂技团,总觉得影片内容和风格四处都透着一种不搭调的气氛。
号称制作过程费时费力的CG小外型怪物“长江七号”可能是影片最讨人喜欢的部分,虽然影片整体科幻成分过于老旧和照搬《外星人》,但相信单凭这个小可爱在影片里的可人的形象,至少会迷倒不少小朋友观众,并让后续衍生玩具产品大卖。另一个只能感到遗憾的是,影片暴露了周星驰在“科幻”这种需要新潮意识的类型方面创作的先天不足,因为他自己都曾承认自己很少使用互联网,相对于现在每天都在接收繁多信息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确是在老去的一代。因为《长江七号》这样打着“科幻电影”旗号的家庭温情片,导演对“科幻”的理解也只能糊弄一下几岁大的小孩子,当然现在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小孩子是否这次会真的买周星驰的账也不为所知。
出身贫苦的草根小人物是周星驰电影一贯的主人公设置,这次自然不例外,但之前电影中的周星驰是一个演员,但《长江七号》里的周星驰真的就是他自己本人――卸去了塑造角色的所有伪装。表面上可以说毋须化妆造型,穿上一身破衣破鞋,站到镜头前开拍就好,但实际上这次周星驰给我了一种他作为一个普通中年人从未有过的真实质感――一个如此绝望、孤独、严肃和伤感,但却拥有着如此过人艺术天分的45岁男人。如果《长江七号》真的是星爷回顾自己童年,是向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生活最美好的回忆的半自传作品,那我承认前面我对影片所有的苛责都太自私了,我愿意全心去包容这部我看上去距离“完美”太远的周星驰新作。
这次银幕上的周星驰,让我想到的是美国演员吉姆·凯瑞在《月亮上的男人》里扮演的那个美国喜剧演员安迪·考夫曼,一辈子在娱乐台下、银幕前的观众,但到最后无法摆脱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抑郁。对于周星驰,我也是在看到《喜剧之王》后几年回头再看这部作品时,才慢慢去想银幕形象之外的周星驰是怎样的呢?如果说“作者电影”是“作者导演”最好的精神分析工具,毫无疑问《长江七号》将成为一个绝佳的精神分析范本。周星驰的确在从《喜剧之王》开始,是对之前自己极致“无厘头”风格主动在进行方向性调整,而随后两部“特技+功夫”的作品,“作者”痕迹愈加明显,直到《长江七号》,当以往贯穿渗透在所有香港电影中的某种荒谬和自嘲混合后的电影基因神秘消褪后,《长江七号》也随即成为周星驰自身创作一个时期的“终结”,至于未来是什么,无人可知。
前几部周星驰作品虽然同样有着“作者”的强烈个人表达,但导演依然把娱乐观众摆放在了第一位,但这次《长江七号》中,导演个人的表达已经超越了叙事、人物,甚至整体影片的气质和风格,变得让人恍惚总觉得这不是“周星驰作品”。但每每有这种“幻觉”,马上又会看到影片里出现周星驰招牌式的“无厘头”搞笑元素,把你带回这个“残酷的现实”――周星驰的电影变得不好看了。从这个角度上,突然让我想到姜文,他去年的《太阳照常升起》同样因为一双鞋为开场,只是姜文把故事走向多层多义,而周星驰正好走向反方向,但结果却类似,就是作为观众已经不确定导演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对于导演自身强调的这次创作“转型”,其实我最好奇的是导演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这部儿童科幻片呢?看着影片里面小徐娇扮演的儿子,飞向蓝天,踩着一只鹰,像近来北野武一样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完成了“自我致敬”,我希望这不是导演自我认知、判断产生严重偏差的开始,我反倒希望整部影片是导演的一次对自我内心真实“幻觉”的一种呈现。说这么说,其实我只是不愿意面对《长江七号》是一部不搞笑、不好看的周星驰作品。很可能,不同人看《长江七号》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有人欢喜、有人悲伤,有人看到了希望,有人看到的只有绝望,但或许它只是中年的周星驰向挥别自己年轻时代为所有观众,也为他自己送上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透过它,看到的只是自己。
相信影片公映后,内地海量如我一样星爷的铁杆粉丝们对《长江七号》的争论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而影片最终在内地的市场反应目前也完全成了未知,但至少对我而言,周杰伦的《大灌篮》就像一个躲在阴影里的对手,随时伺机冒出来对春节档这块大蛋糕大咬一口。虽然现在市场一致看好《长江七号》,但内地观众口味经常诡异到无法揣测,加上内地市场的种种独特性,又有谁能保证之前并不被看好的《集结号》票房收入最后能反超《投名状》的事情不会再次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