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春》And the Spring Comes

(2008-01-17 17:50:57)
标签:

杂谈

分类: 院线快评
《立春》And <wbr>the <wbr>Spring <wbr>Comes


《立春》:每个卑微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

 

/关雅荻

 

跟顾长卫的首部剧情长片《孔雀》有些类似,顾长卫第二部长片《立春》同样把故事背景设在一个相对封闭和压抑的生活环境里。但明显不同的是《立春》把镜头和叙事的重点更多瞄准故事的女主人公杨彩铃――一个生活在上世纪末的小城市(包头)里,对北京有着无限向往,追求歌剧艺术的中年女人。

 

在影片故事里,杨彩铃面对平凡、平淡甚至有些卑微的普通生活,对现实始终是彻底地不妥协。这种“不妥协”气质贯穿全片,影片围绕杨彩铃讲述的几段生活插曲,都是关于普通人不甘心平凡生活、努力坚持自己梦想的故事。但在上个世纪末,生活的现实总是一次次无情摧毁这些普通人不堪一击的梦想,最终,大多数人还是要在近乎绝望的生活中找到一个能够维持自己尊严的平衡点。

 

《立春》在叙事层面比《孔雀》更具野心,因为影片故事时代背景距离现在更近,社会和城市的变化都是呈加速度的,而《立春》里六个人物的各自对梦想的坚持、对大都市的向往,因为无法契合时代变革的加速度,最终面对的只有孤独和谎言。顾长卫从几个小城市的普通人的悲剧现实为缩影,其实影片精神层面直指当下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现实――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无底线、物质财富至上。


《立春》And <wbr>the <wbr>Spring <wbr>Comes

 

从这个社会意义层面,《立春》比《孔雀》更具勇气,因为类似主题、现代城市题材的电影往往因内容的敏感,在当下的环境里显得不是那么讨好观众,比如最具时代意义的《小武》《站台》,对于主流市场来说它们是“隐形”的,到这两年王超的《江城夏日》和贾璋柯的《三峡好人》更多也是赢得海外媒体的关注和赞誉,少有机会正面接触国内主流电影观众。甚至去年贾璋柯因为《三峡好人》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没少打口水仗。

 

从国内市场和观众就这类剧情文艺片的交流层面,顾长卫显然是走在其他几个人的前面――《孔雀》当年市场上细火慢炖,最终取得千万票房收入,这一记录直到后来被依靠强大营销的《千里走单骑》所打破。如果说《孔雀》是一部视听方面精雕细琢,技术圆润的电影艺术作品,那《立春》可以说打破了那种精致的营造气氛,气氛、画面更加粗砺、充满力度,比起《孔雀》对观众先天具有一种时代的隔膜感而言,《立春》呈现出的现代城市气质,让人尤为亲切。而在当下创作环境里,顾长卫坚定的从内心感受出发,严肃直面社会与个人碰撞后的荒谬感和悲剧性,这种勇气和表达的技巧性都是值得称赞的。所以,虽然《立春》在目前国内推崇娱乐商业片的市场里显得卓尔不群,但顾长卫第二部剧情长片对于国内的主流观众来说,绝不是一部生涩难懂的剧情片,也不必担心观众口碑问题。


《立春》And <wbr>the <wbr>Spring <wbr>Comes

 

如果《立春》有什么不足,应该说是整个故事叙事本身气场的强大,当然这也正是影片最大的魅力之一。因为影片比起《孔雀》更加依赖叙事的推进,从观赏角度,观众不会觉得《立春》是一部看着很“累”的电影,因为片中六个人物、六段故事,观众有足够多的信息要去捕捉,叙事的节奏也是一环扣一环。但正是因为如此,完成叙事成为导演的首要任务,所以也可以说《立春》相对于《孔雀》在导演风格上依然是前作精神的延续,而没有导演创作手法上质的飞跃。

 

有朋友曾戏言,《立春》里面编剧李樯的影子甚至要大于导演。的确,自《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这部《立春》,毫无疑问编剧李樯在每一部自己编剧的作品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单就作品层面要看,顾长卫、李樯的确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影编导组合。有《孔雀》和《立春》这两部充满勇气、高制作水准的作品,无论两人是否还会继续联手创作,只会让人对两人后面的新作更加期待。

 

2008-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