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市场萎靡 先别急着骂人
--两部小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文/关雅荻
《梦想照进现实》和《疯狂的石头》两部电影从头到脚,从影片内容上,其实没有一处可以进行直接比较,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两部不怎么相关的电影,但从国产电影的非创作角度却不乏讨论的角度。
有人认为《梦想》可以通过老徐的个人blog的关注度来带动其电影的市场票房收入,因为老徐的blog现在点击数已经超过4000多万,所有有
人认为现在在国内blog是一个不错的电影推广渠道。但实际上哪怕老徐blog千分之一的点击率转换成观影人次,《梦想》的票房收入也会是现在实际情况的
好几倍。因为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上网给老徐留言抢“沙发”的人,与买票进影院的观众,两者真的少有重合部分。在目前国内,这基本是两个不怎么沾边的
人群。
这并不是要忽略电影网络营销的效应,恰恰相反,在国外,电影网络营销现已经成为电影销售推广渠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反倒是国内的电影制片方、
发行方尚对如何进行有效网络营销和推广知之甚少。比如在今年刚结束的美国MTV电影颁奖礼上,Samuel
Jackson胸有成竹地大喊,明年的大奖一定是他今年主演的新片Snakes on a
Plane,因为这部新片可以说现在美国已经把网络营销渗透到从影片创作到最后推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的代表。Snakes
on a
Plane拍摄之前就把剧本放到网上,让网友提各种建议,根据网友众多火星四溅的想像力来修改剧本,甚至现在这个直白不能再直白的片名,都是由网友投票选
出来的。所以,就这样一部按理没什么大明星的普通恐怖片,但在上映前因为众多影迷通过网络的互动参与,已经让它成了一部未映先红的焦点热门影片。且不说这
部影片通过网络对其相关后产品的商业开发更是花样翻新。在美国将网络营销对电影生产渗透到如此程度的时候,我们必须得承认网络是可以极大促进电影商业收入
的。但至于国内的blog女王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导演的电影带来相应的市场收益,那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必须承认《梦想》的一系列市场推广和利用网络做的宣传应该说都是成功的,甚至是非常不错的了。包括各种话题的宣传、适度炒作和其他相关市场价值
的开发,都做的比其他同级别的国产影片要好得很多,但依然并不能直接带动院线收入,这是个很有趣的境遇。《梦想》毫无疑问是一个面对小众的电影,老徐自己
说了“小众也是众”,太对了,那市场推广是不是也应该完全为“小众”量身订做呢?《梦想》市场推广、宣传花样繁多,但是否真的就贴合了这样一部“小众”电
影呢?
这个不是《梦想》自己要面对的状况,而是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国内所有要进行局域发行,或者计划只冲印四十个以下拷贝数量的“小电影”都必须要面
对的,就是“小众电影”的市场推广该怎么有效进行?造成这种尴尬的境遇的罪魁祸首,不见得是影片本身,也不见得是发行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自身,甚至也不见
得是影院老板们,但或许他们又都是,因为眼下市场还无法将这种“小众电影”严格地和商业化“大电影”有计划地区别对待。现在反而是“一视同仁”,新片来了
就上,该下片就下片,没人看就早早撤掉。
如果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多厅影院的增加,只有首先影院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国产“小众电影”的境遇才有机会被改变。所以,
《梦想》再怎么用心做市场,市场本身的痼疾帮不到这样的电影的,就是因为他的小众。如果一定要找类似能做成功的经验,倒是可以向山西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
《暖秋》学习,不断拓展二级市场,寻找出路,同样能让一部分低成本国产电影取得不错的市场收益。但讽刺的是,老徐的电影大多观众群在全国的重点城市,这与
影院在全国分布情况又是矛盾的,现在感觉这实在要让人头痛得抓破头皮。
明明《石头》和《梦想》从影片规模上很类似,但市场境遇却天壤之别,特别是《石头》的发行推广初始阶段面临不小风险,但竟然依然创下了13天
760多万票房的“奇迹”,两者市场反馈的巨大差异本质就在于两部影片目标观众群体相距甚远。《石头》博得了最大范围的观众的喜爱,不分大江南北。同样的
“小片”(投入小),什么时候要“小”做,什么时候要“大”做,这在眼下国内实在是太有趣的一个话题。比如再来一块“石头”,再来一个“梦想”,我们该怎
么办呢?
可能要先慢慢养成观众去影院看国产电影的信心和兴趣,这要影片本身有足够的质量保证为前提。《梦想》和《石头》这两部制作优秀而且各自很有特点
的国产影片,眼下却成了国内各大城市多厅影院同期上映的众多影片中国产电影仅存的选择,比如北京的新世纪影城、星美国际影城这样的多厅影院正在同期上映超
过10部不同的电影,除了这两部国产电影,其他都被好莱坞大片、“好莱坞小片”(比如《章鱼惊魂》这种)和其他各国的“小批片”给占据了。
不妨断言,从影片商业化角度,我们暂以《石头》划一个标杆,只要达到这个标杆的目前在市场上是有机会有所作为的;同事,并不是每部国产片都能像
《梦想》那样,没开机已经把投资基本收回,票房赚多赚少都是干赚。所以,现在国内创作者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制作像《石头》这样品质的商业电影,在有限的银幕
空间中抢占地盘,逐渐增加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然后,观众才有可能有心情、有品位去从容的接受《梦想》这样的电影,才能有效的拓展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
眼下国产电影是很难卖钱,本质上是我们影片质量的不过硬和观众已经养成了多年的看大片的习惯。这里说的“大片”包括好莱坞大片和内地几个大导演
在权力集中的条件下拍出的“国产大片”,观众这种习惯了看大片的习惯必须慢慢被打破,观众的口味可以逐渐变得多元化,换句话说这也是对观众自身素质的要
求。很早之前,我曾自问,“《无极》这种大片是否代表了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的趋势?”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大片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现在通过《石
头》和《梦想》两部“小片”在市场取得的不同成绩,上面的观点也算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对《石头》而言,票房收入如果不好,上座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是观众的责任;对《梦想》而言,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商业运作,就是赔钱也要拍“小众
电影”,还要强行推向市场,那肯定是投资方、发行方在冒险。但要指出的是,就眼下国产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现状,相信更多的责任应该由电影创作者自己承担,
只要电影人自己没有拿出质量过硬的电影产品/作品,他们自己其实尚无权去指责观众,指责更多。
-------------------------------
《梦想照进现实》Dreams May Come
台词密度特别大的一部电影,让我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在影院看完徐静蕾的这部“小电影”,实实在在让我认真思考了一回。重点不是王朔华丽、精彩的台词内容,而是我禁不住去揣测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影单从表现的内容方面看,片是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一个电视剧拍摄剧组里女主演和导演的一次彻夜长谈。但显然,这么简略的概括并不能归于“高概念”的范畴,恰恰相反,完全依靠两个人的台词来支撑电影,这样的观影经验,对我印象中只有路易·马
勒的那部经典的《与安德烈晚餐》。这样特立独行的影片结构,让自己相信导演这次一定不会仅仅是一次导演手法的演练,但有趣的是,徐静蕾在她第三部导演作品
里展现了让人吃惊的影片掌控能力,就是因为人物和环境方面的限制,反而更容易让人看到导演在拍摄上用的气力。《我和爸爸》更多是一种青涩尝试,之后那部制
作成本不低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仿佛过于在证明什么,只有这次的《梦想》,给人的感觉是不急不燥,你可以用心聆听韩童生和老徐自己的台词,也可以完全用眼
睛捕捉其他的细节。全片整体的运镜并不急躁,和密集得如滔滔江水般的台词相比,镜头语言方面反显得清澈得多。
我
得承认,即使在影院里,注意力足够集中,要我一次性吸收王朔这么多精彩的文字,我是很吃力的。甚至后来我在纸面儿上再次看到这样的台词,我都会觉得奇怪,
韩童生是怎样的演员竟然能把这样精彩的文字在银幕前也同样能表演得如此精彩。但我恰恰不觉得韩童生是全片的主角,而是老徐自己扮演的“老徐”,一个在喝高了的夜晚“深刻反省”自己的女演员。
影片前半小时,更多是老徐跳在前面,甚至在大谈演戏的时候“纯”和“装纯”的纯粹技术问题,让人觉得干脆就是一堂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表演课。但随着人物状态的推进,表面上看老徐逐渐退居次席,韩童生扮演的导演开始逐渐亢奋起来,特别是在影片进行了一个小时以后,导演自己在状态几经反复之后,进入了一种已经“自大到空白”的亢奋状态,而影片最后半个小时,的确是让自己看得最辛苦的半个小时,因为自己认为影片所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在前面一个小时已经结束了,影片后半段更多可以说是一种为了保持形式上的统一而进行的坚持。
上面的观点是因为自己看完《梦想》,坚信全片是导演徐静蕾的一次向世人展现自我的宣言,用拍一部电影的方式来向很多人表达--“我,老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个人认为,这是《梦想》一片最重要要表达的,这是在王朔的鼎力支持下,和老徐两个人完成的一次计划。从效果看,这样的一次“宣言”效果相当成功。任何对老徐“公开”、“私下”有任何看法、想法的人,其实可以在《梦想》里都能找到对应。而电影里的大多台词,都是绕着说的,都是将真正实实在在、真诚的想法掩藏在华丽辞藻的背后,明明1+1=2,但一定要从基本数学定理还是讲起。
通
过《梦想》,我自己看到的是导演对身边周遭人,普通老百姓跟自己沟通障碍的无奈,不屑和下意识的进行反抗式的表白。因为老徐本人就是一个从来不怕表达自己
意见的人,而做电影导演,其实就是换一个方式来讲自己想讲的话。如果说,老徐前两部电影还是在进行个人情感层面的表达的话,那《梦想》则以抛弃传统的故事
性的方法,试图跟观众做一次隐秘的直接沟通。就是想说的话都讲了,但也可以说什么都没讲,但不是为了讲而讲。这就是为什么自己认为后半个小时,因为剧本中
的导演这个人物已经写飞了,完全进入人物无法自控,台词本身的强大力量已经超越了影片导演的掌控本意,所以结果是全片气质前后并不统一。
这就好比一个爵士乐队,每个人成员都要在演出时给自己留一段solo的
时间来秀一下。影片一半属于徐静蕾自我表达的,另一半属于王朔天才的语言才华的恣意展示。《梦想》是一部小众电影,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面对大多数人
的,只是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接受这样两个人对谈的形式,愿意用心倾听,试图理解我们的导演到底在借演员的嘴巴,王朔的笔杆子想说什么。但影片如此只能被小
众接受的结果,又是老徐自己完全预期到的,所以说到底是一种有节制的沟通,她本来就没想要做到多么通俗,或许她会说,爱谁看懂谁看懂,你们认为我想说什么
都可以,或者我本来就没想一定要证明什么?你累不累?
《梦想》真的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而且并不是一部看着很闷的“艺术片”,虽然当时影院里一半人几乎睡着,身边的人更是鼾声如雷,但剩下的一半却看得饶有兴致,甚至拍手大笑。对于老徐来说,这可能正是她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