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六月旧文(五)

(2007-07-11 05:02:05)
分类: 垃圾场
6月25日

《空中决战》Les Chevaliers Du Ciel

全国首映当天我跑到电影院去支持一下这部法国商业片,比我原来看小屏幕效果竟然像完全两部不同的电影。
 
这部影片最大的主角还是幻影2000战斗机,与众不同的拍摄视角和真实的战斗机飞行画面,相当震撼。在网上看到介绍,虽然很多人拿这部影片和 86年那部《壮志凌云》比较,但法国导演与Tony Scott同样拍战斗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更多是把摄影机放在地面上来进行拍摄,而《空中决战》几乎全部飞行场面全部是在空中拍摄完成。
 
所以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至少自己没有过这样的观影视觉体验。故事情节其实已经非常充实了,同样是商业片,法国人讲故事方式的确很好莱坞很 不同。当然如果你的确把《空中决战》看作一部漫画电影,因为影片本来就是根据法国家喻户晓的漫画改编,那或许可以理解在人物设置上有些明显的缺陷。
 
两个男性飞行员角色实在是酷毙了,片中几场空战的戏精彩的超出想像。开场一架幻影2000竟然被恐怖分子劫持了,而且藏在一架空客A340肚子 下面,所以雷达上看不到,只有当飞行员发现拖尾的气流竟然是五条而不是常规的四条才发现,一场空战相当震撼,因为观影感觉上跟之前所有好莱坞电影很不多, 因为之前《绝密飞行》也更多是电脑特技,视角都是“不可能”的电脑生成是视角为多,《空中决战》主要空中视角要么就是在副油箱上特意装载了一种特制摄影 机,要不就直接干脆架在飞行员旁边,让人身临其境。
 
还有最后一场戏,的确可以说是“漫画般”处理动作场面了,飞行员再次面临被恐怖分子挟持幻影2000,两人一起坐在前后座,这位英雄竟然先把恐 怖分子给弹射出去,然后超低空超音速飞行,打破音障,把所有“坏蛋”全部震趴,营救自己的兄弟,让那位是肯定提前握好了耳朵,然后被营救的哥们开着卡车爬 到幻影2000上,在全敞篷的状态下逃离了,彻底看傻了,漫画电影就是可以拍成这样。
 
当然最后的空战戏在巴黎上空,当时在7月14日国庆当天拍摄,遇到了相当多的麻烦,据说本来只限制可以在7月12日演习时拍,但不想当时天气原 因12日演习取消,所以只能当天国庆典礼当天拍摄,所以很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有限的镜头,不过即使这样最后的一场重场戏看得还是很爽。
 
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可以说都不能说是成功的,特别是公映版本删掉了某些性感刺激性画面,在娱乐性上有所惋惜吧。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战斗机或者对 飞行着迷的家伙,《空中决战》实在是在适合去看了。我小学二年级开始在少年宫里学做航模,那时天天抱着《航空知识》照着画各种战斗机的剖面图,自己拿着木 锉做了很多飞机模型,不过最后好像飞行考试结果都比较糟糕。但那时对战斗机绝对是充满想像的。当年看《壮志凌云》没有太大的感觉,《空中决战》不管是从拍 摄技术上还是视觉效果上,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而且最关键是让幻影2000战斗机成为影片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所以看这个影片的确自己获得很大满足。
 
之前的确在小屏幕上看过原版,因为总被打扰,当时不觉得影片出色和优秀,但是在影院大银幕上看,完全很轻易的投入进去,这次是上译厂配音译制, 水准很高,反正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这几个人的声音实在在熟悉,虽然是译制版,但的确不影响观影效果。相反,因为是法国片,如果放原版可能反而会影响观影 效果呢。
 
打算抽空再看一遍,不为啥,难得爽一次。
 

http://static.flickr.com/53/174263007_0fa747c2b3.jpg?v=0


-------------------------

6月27日

2006年6月26日

今晚吃的俗称散伙饭,不过好像有点名不副实,导师下面五个学生,只有一个同学离开北京,剩下的全都趴在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而且估计还至少一半都继续赖在学校,这怎么散伙啊。
 
一通狂喷,晚上本来有老徐新片看片会也赶不上了,愧对伯虎同学给我留的票啊,怎么也得下次补上。
 
昨天狂刷北京小一圈,基本路线是从三元桥奔蓟门桥,转北京饭店,去王府井看话剧,然后返回三元桥。一圈下来,没少出汗,速度不慢也不快,今天发现腿竟然没怎么疼,只是感觉有点乏,反正一天刷得比较爽。主要是在巴黎看人家划得太爽,憋的,自己也该活动一下了。减肥,减肥。
 
昨天的话剧叫《夜游戏》,给年轻人看的剧,我看着不困,表演也蛮年轻化的。戏剧表演是自己从来不敢去尝试的,总觉得那是完全另外一种生活状态,偶尔看看还是很享受的。
 
开始工作,彻底开始忙碌,不知道下次停下是什么时候。
今早7点出门,从东三环奔到西三环,两个小时返程,再两个小时再返程,再折机房,泡机房,然后开始散伙饭,开始狂喷,然后返回机房,再回家。一天的无聊生活,很无聊,也很有趣,关键看你怎么看。
 
睡觉,睡觉。

-------------------------

6月29日

《疯狂的石头》The Crazy Stone

惊喜之后的难题 写给《疯狂的石头》

 

/关雅荻

 

第一次看完《疯狂的石头》时还是在小银 幕,当时立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因为这样一部处处冒着自我解嘲和创意火花的娱乐电影竟然出自宁浩之手,他之前的两部影片《绿草地》和《香火》都是偏文艺片 类型,但这次《疯》的转变让人真正惊喜的是,《疯》证明了有才华的电影人并不会因为影片类型而受限。宁浩可以选择自己的影片是为小众服务,也同样可以选择 彻底为大众老百姓“精神三温暖”一把。所以在自己终于走进影院去看第二遍《疯狂的石头》时,看到满场的近200观众从影片开头一直笑到结束,心情已经不是简单的惊喜来形容了。

 

影片的故事说的是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厂,因 为偶然在厂里挖出来一块绿宝石而仿佛有了继续生存的转机,厂长打算在破旧的厂房里办展览来救厂,但这却成了一心想铲平老厂盖商业楼盘的房地产商的绊脚石。 遂房地产上不惜重金从香港聘请“高手”来盗走绿宝石,而偏巧三个个性迥异的毛贼和贪恋美色、挥霍无度的厂长儿子也瞄上了这块宝石,但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厂 里曾在警校学习过刑侦技术的保卫科长和他的搭档们布下的“天罗地网”。这块石头,最终让所有人都陷入了“癫狂”……

 

《疯》全片的节奏掌控得非常妥当,这是让 观众情不自禁跟着从头乐到尾的关键原因。这种诱惑观众禁不住跟着看下去的节奏是导演创作多方面精巧结合的结果,可以说叙事上影片几个段落往往通过同一个动 作核心,不同的视点分别进行叙事,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也可以说片中每个人物漫画般的语言风格配上各种与众不同的方言语调,让人物形象之间形成鲜 明特点和巨大反差,这种特点和反差本身也形成了一种节奏;当然还包括片中各种反常规的摄影角度和很悦耳但运用的很“节制”的原创音乐……这些都形成了宁浩 这部娱乐电影独特的节奏感。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疯》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喜剧电影,而是一部相当纯粹的娱乐电影,因为全片各个方面叙事精练、没有废笔和诸 多细节巧妙准确的应用,让影片具有了一部合格娱乐电影所有条件。当然,个人认为,宁浩此次给人最大的惊喜之处在于,让我们发现了在现今常常被众人病诟说 “创作不自由”的环境下,宁浩却拍出了在现有体制内从精神到内容具有娱乐精神的《疯》,这甚至比冯小刚电影一直以来利用语言魅力来直指现实矛盾的做法更加 纯粹,在现在的创作环境下,宁浩的这种“娱乐精神”的特质异常凸现出来,而这种创作思路可能正是我们现在电影创作者面向市场时第一步就要去面对的。

 

但题目所说的难题也非信口乱讲,因为影片 自身固有的某些缺陷对其市场前景判断陷入了模糊和两难境地。首先是影片采用了高清拍摄,最终影院放映的是磁转胶之后的效果,但声画效果可能因为后期技术处 理的原因在银幕上看并不理想,简单直白的说就是画面看着略显粗糙,声音听上去干涩和不饱满,我曾一度认为是放映问题,特意去问了放映人员,说当天所有放映 场次效果都是如此,所以对于那些看惯了《海神号遇难记》大片的观众可能会感觉一定的不适应,这也是自己对影片感到最遗憾之处。

 

其次,影片中只有郭涛和客串两场戏的徐峥 两个能大致叫上名字的明星,除此之外所有演员对于观众都是生面孔,市场推广自然难度加大很多。毕竟现在国产电影本身的市场号召力不够,如果缺了“名导” “明星”的号召力,要完全依靠观众口碑来赚取票房,目前尚少有国产片成功的先例。之前或许有过“小兵力大功”的经验,但多是数量不多的拷贝,全国区域发 行,长时间积累口碑和票房,赢取商业利润,比如说今年上半年的话题之作《无穷动》,只用15个拷贝目前在全国已经累计超过200万票房收入,而且后劲依然很足。但就中国电影报的消息,《疯》这次在全国过投放了超过100个的胶片拷贝,这对于一部普通国产片而言已经是非常大的发行规模了,虽然相对于好莱坞大片还有距离,但普通国产片本来就不能和好莱坞影片直接比较,像《防火墙》《南极大冒险》这样的电影拷贝数量都在300多个,甚至400,而且还不包括全国100多个数字银幕。但即使如此,《疯》的发行成本至少不会低于200万,对于眼下国产片票房收入经常一二百万,甚至几十万票房收入的市场现状来说,《疯》的市场风险是相当大的。

 

当然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为不管国内外,“好口碑”并不见得等同于“好票房”收入。市场的考验是无情的,如果好口碑不能在短期形成好的票房收入上升趋势,影院经理自然会把更多的场次排给国外商业大片。刚刚看到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的网站公布明天(《疯》全国正式公映第一天)的排片场次,竟然多达9场。 当然,这跟在这里举办影片首映式和发行方在这里组织免费“口碑”场放映活动有一定关系,但无论如何,观众人次如果一旦上不去,影院经理是不会跟发行方一起 冒风险的。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大多看过《疯》的朋友和媒体同仁对这部影片都持积极肯定的评价,但问题在于“好口碑”是否真的能换来“好票房”,这在中国 是个值得我们去检验的问题。别忘了,在中国,取得市场成功的片子,无论大小,一般都是在“破口大骂”和“巨大争议”中诞生,还真没怎么有过广为赞誉的国产 片,市场成绩也一样飘红,这只能拭目以待。

 

所以,对于《疯》这样的电影如何推向市 场,面对更多观众的同时又不能让发行商做赔本买卖,实在是一个难题。《疯》做为刘德华全力支持的“新星导计划”的唯一内地导演作品,给足了我们惊喜,也带 来了不少市场的难题。但必须承认的是,作为《疯》发行方有如此的魄力来刺激国内市场,实在是对国产片市场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推动,是一件积极有益的事情。因 为只有更多的发行商致力去发现、促成国内更多的优秀电影,更多的人致力去开发国内电影市场,蛋糕做大了,大家才都有的吃,从这个角度上,真诚希望《疯》能 取得一个良好的市场成绩。

 

2006-6-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