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Cine |
应该不算,最多算自说自话。
张婕同志八卦精神享誉三峡两地,通过她独特的自八和反八的精神,团结了很多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海外侨胞等。
昨天看了它写了篇“电影属于谁”,我怯生生问了一句,结果她老人家回了一大通,下面是我的回答和新的提问,这样的讨论其实有趣得很。
题目的答案,应该是不。我在自说自话。
回答张婕,提问张婕:
“问题是张婕你的好多论据都是站不住的,不是替张杨辩护,我只说你的驳斥:
张杨和他父亲的事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具体感受别人无权判断,由此产生的艺术创作想象力属于他的脑子,我是能感受多少感受多少,但我没资格否定别人,因为我不是当事人。
老黄的例子就更不靠谱了,老黄只代表老黄。我估计,我要是看着自己孩子生出来,肯定会激动的哭得一塌糊涂,但就算真的如此,也不算什么,我也只代表我自己。
所以《向》和类似《向》一类的作者电影,能感受多少感受多少,观众感受的多寡和影片本身好坏不见得有正比的关系。
我的意思是说,我看这类电影时,其实感动的原因时自己,起因是电影里的某个细节、动作、具体设置,和电影本身可能关系并不大,但不能因为某部电影触动不了自己,就着急否定它。
人家既然把电影当艺术,不当玩意儿,就不能按着所有人接受它的标准来衡量,当然如果冯小刚弄一部装B任何人没情感交流的电影,我一定一个骂死,但问题是冯小刚牛在人家拍了一部《一声叹息》,我没话说了,我是从那时开始真的喜欢冯小刚了。
我不反对《向》并不见得多优秀,但我相信张杨一贯的水准在那里,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我依然几处被《向》感动了,不说别的,或许不是电影本身,比如父亲掉冰窟里一场,我很感动,不是因为它这段拍的多牛B,而是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其他很多事情,感动是自然的事情。
张婕你没感动,或许电影的确有问题,没让你注意到,或者没跟着走,但八成跟观影习惯有一定关系,这就是我一贯自己看电影习惯了,安静,自己想自己的,就是身边有人,我也懒得讲话。
灯光灭了,那个世界属于我自己的,甚至不属于导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