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懂《如果·爱》了吗?

(2005-12-07 01:28:03)
分类: 院线快评
雅荻 发表于 2005-12-7 0:44:33
 

或者应该换一个说法,《如果·爱》需要“看懂”吗?

其实可能根本不需要。

截至到前天晚上,我已经去影院看了两遍这部“爱情歌舞故事片”,自己算是对得起陈可辛。出了电影院就跟陈导的助手Tairy通了一个电话,如果月中陈导来北京档期允许的话,自己真能把他请到学校来,又是功德一件。反正,前天我是把详细的日程计划通通发了过去,希望在学校的标放,也能听到张学友的歌声:“或许 她是爱我的……”

自己msn签名摆了好几天:《如果·爱》最容易被误读的爱情片。没错,上面提到的“爱情歌舞故事片”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最大的“误读”。

首先我不认为《如果·爱》是一部“歌舞片”,应该叫音乐片更恰当。片中有十首我能叫得上名字的歌,大多很好听,关于这十首歌我宁可另起一篇文章单写自己的感受呢。《如果·爱》的舞蹈,的确应该说,没有达到“歌舞片”的水准,没有任何一段“舞蹈”给我留下印象,因为主角三个人几乎就没有跳过,最多算“走位”吧。

其次,更重要的,我一点不认为《如果·爱》应该被称为“爱情故事片”,我想应该叫“爱情概念片”才是。

片中的故事是被抽离、虚写美化、MTV化,只有细节,没有桥段,最要命的影片故事说的是“导演、男演员、女演员”这样身份的三角关系的事。你说,这导演、男演员和女演员,还能有什么新鲜的事。特别是稍稍北影厂门口附近混过几年的人都知道,那点事估计每天在上演。所以,没觉得影片在讲什么动人的“爱情故事”。

其实,关于这个,陈可辛自己说的很明白啊,三个角色代表三种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忘记(周迅)、报复(金城武)和嫉妒(张学友),完全就是对爱情最悲观的三种理解和阐释,每个角色被打上了烙印,故事本身退居其次,人物肩负阐释“爱情”的意义凸现出来,而表现“概念”是大段MTV、跳接和华丽的场面调度所擅长的。

还有一点,估计这个误解的不会太多,就是《如果·爱》所谓的“戏中戏”的结构的障眼法。马戏团那个故事实在是就是一个躯壳,为的只是方便表现音乐片的魅力。本质上,当然《如果·爱》只说了一个故事,内外两个故事的同构性,让影片很多细节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金城武和周迅在冰面上相拥,本来是回忆当年的画面,但镜头一转,金城武坐在银幕前看着这幕,然后和周迅银幕前相拥,此时张学友在放映机旁看着这一幕,背景上银幕上角色相拥的一幕,人物装扮已然发生了变化,从1994年的装扮,变成了马戏团故事里人物的造型,这种细节是让人高兴的。

同样,利用类似细节,用两个故事的壳在同时讲同一段回忆故事,是贯彻整部电影始终的。

好像前面都在说《如果·爱》的不好,但其实相反,是因为自己恰恰很喜欢这部电影。

我们可以说《如果·爱》只是跟巴兹·鲁赫曼的《红磨坊》就相差很远,更不用说电影史上的各个歌舞片经典了。但陈可辛依然至少给出了两段电影化程度非常高的段落,《忘记我是谁》和《十字街头》,特别是后者,并不是在舞蹈设计和服装设计上的胜出——因为此种风格香港三十年前歌舞片已然如此水准,陈可辛这两段的成功,就是因为音乐、歌词、表演、镜头运用都能和叙事紧密贴和到一起,基本这两段我自己是挑不出毛病来的。

可能是为难陈可辛了,不能每场戏都达到如此水准,所以剩下的要么靠张学友静坐独唱(调度少)来撑场,要么周迅、金城武的歌给剪成MTV来一通写意。我们真能记住池珍熙的任何一次表演(演唱)吗?即使他跟张学友合唱的那首高潮段落《命运曲》也很难让人记住。池珍熙的角色完全拿掉,一丁点不会影响到观看《如果·爱》的效果,这个陈可辛可是交代不过的。

音乐片和传统叙事电影剧作上的确相差很大,我想主要是节奏上的把握。不见得,说的改成唱的,叙事推进上就必须放缓,反而有时可以加快,《十字街头》必将成为经典段落,就是因为仅仅三四分钟,把周迅、金城武从亲密逐渐走向诀别的过程准确的把握住,并且凝缩到银幕上准确表现出来。

除了所有音乐段落之外,唯一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戏,就是开头新闻招待会一场,剪辑有新意。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全是废话。

因为上面说的这些都不能阻挡《如果·爱》成为内地观众狂热喜爱的一部电影,这是我1号晚上将近午夜,看完《如果·爱》全片,走出影院时心里的判断。

故事、人物、歌舞设计,上面这些问题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都不是问题。目前的《如果·爱》如果说只达到了优秀歌舞片50%的水准的话,那我自己说,这50%的水准可能正好适合眼下观众欣赏和接受。

因为MTV大家都喜欢,因为每首歌都能琅琅上口,因为陈可辛要命的是选对了三个演员,因为应该是近年来中国人自己拍得最过瘾的“歌舞片”……这些因素足够让广大观众痴迷上这部电影了,怎么可能不卖钱?

早几个星期,自己最初知道《如果·爱》5号才上,后来也只看过2版预告片,没有什么感觉,并不看好,甚至一直在担心是否能上2000万票房,看自己之前那篇对12月份的预判的文章就能看出。但随着发现,首映提前到1号,拉大了与《无极》碰撞的距离,然后,关键的关键是1号看过全片后,发现票房不用担心了,3000万不是妄想。

还是一个原则,12月,除了《无极》,其他三部国产片票房自己希望越高越好,《无极》反而希望票房达不到片方预计,甚至远远不到,这样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更多。但结局,可能全国又傻呵呵的把《无极》捧上天,蒙蔽很多问题。

对于《无极》不是针对影片本身,因为我没看过。但只就目前电影本身之外的运作,本来可以更好,票房也一定会大有作为。所以,不管《无极》最终票房如何,《无极》本身都没有错,而是本应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而这市场封顶天花板的距离,目前的形势并没有掌握在《无极》手里,《如果·爱》证明了这一点,而本来这是不应该的。

结论,什么电影想做市场判断,一定得看全片,什么trailer全是扯淡,没准《无极》是部精致的传奇大作,没准依然一贯陈氏的郁闷;没准《情癫》并不像自己想的那般“混杂狂欢”,而只是一部劣质港产B级片,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市场本身的确并无法预测。

我一点不想把《如果·爱》看的多么崇高、爱情经典什么,因为这人物就让自己没什么太多投入的感觉。有人玩笑说过,导演这行业,除了泡女演员方便点,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好处。这自然是偏颇之见,但在现实生活里,导演更多处于强势地位,对于女演员,要么乖乖上床老实听话,要么滚蛋,这也并不见得是捕风捉影吧。所以,我自己看到的是陈可辛对这行业看得透彻心冷的一份心情,那些浪漫、凄美、感人的东西都是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把戏。没错,我自己不也是乖乖掏了两次钱包吗?

澄清最后一个容易被误读之处,就是《如果·爱》其实是一部不需要“看懂”的影片,听歌、看帅歌美女、唯美画面,这些其实就够了,故事真“看懂”了,肯定会觉得这五六十块花得不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