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17日的反省

(2005-11-18 03:41:17)
分类: Bullshits

雅荻 发表于 2005-11-18 2:51:02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隔壁四公司取《向日葵》的海报,当然现在其实已经没有四公司了,应该称为中华横才是。Painted Veil的海报和易拉宝随处摆放着,中国山水味道浓重。和王博童一通寒暄,取了海报就离开了。Edward Norton和Naomi Watts离开之后,还不知道中华横的下部戏什么时候开机,希望这公司越做越好吧,关键还是能拿出好的产品出来,虽然我自己对公司整体从四公司延续下来的体制感觉会有些质疑。但自己的同学哥们在里面努力着,希望这公司一路走好。

昨天才知道《向日葵》国内发行其实就是四公司,所以对于中华横来说,这实在是一部去年的老片而已,今年终于进入院线,中影几乎没有给予任何的宣传推广,现在看来是如此的顺理成章的事情。无奈,心里只能替张杨抱憾了,毕竟张杨之前作品历来经历了市场和品质的双重考验,可惜这次,挑错了合作方,结果国内输了没脾气。但对方是中影,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有苦自己咽。

回学校就把两版海报贴在校园各处,对于晚上就要举行的放映来说,我行动的已经不能再晚了。说到海报,总结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如果海报有两版,必定是好的甚好,烂的甚烂。不说别的,就说自己经手请导演来的这几部,《独自等待》最早深绿背景的海报,给我印象深刻,可是到了发行商那里,给出了一版超没想象力恶俗的黄底海报,当时我都不好意思往学院墙上贴;然后是《红颜》,红色主体给人“艳情”感的那张,自己极其钟爱,相反,结果又出了一版仿face off造型的,真是不知道设计师怎么想的。到了《向日葵》,现代绘画深灰色那种的出人意表就不多说了,其实这款海报真正抓住了影片的一种风格;而另一款,又白又黄,果然一个硕大的向日葵挂在当中,果然,醒目,难看。

折腾完海报,中午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刚刚下课的两位书记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籍之伟就直接问我这次ISFVF的总结做的如何,我说肯定会做的,去年不但写了一组总结文章,都发学报了,而且还特意组织了一次学院大讲堂,老师同学都展开了讨论。而且,其实通过ISFVF,发现教学、学生素养各方面的确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的地方。但问题在于,都办到第四届了,有时突然会有种感觉,ISFVF仿佛仍然没有完全融入到学院的整体教学气氛中来。真的不希望,ISFVF只是谢飞老师一人的独舞,毕竟ISFVF总会走到谢飞老师不做主席的那天。

长远来看,ISFVF是未来几年,学院最能做成国际品牌,同时直接能大幅度促进教学的一项活动。不单是国际学生老师、国内学院师生的一次party,一次狂欢,关键是ISFVF打通了渠道,阶段性的刺激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和老师们在教学上的反思。如果ISFVF明年做得不能再比今年进步一大块,是不应该的。毕竟,ISFVF就像眼下的中国电影一样,我们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我们没有借口和理由落后,甚至是维持现状。

中午午休的时候不停被电话骚扰,最后终于不得其烦,干脆直接奔了“命之作”去取拷贝。《向日葵》果然够长,拷贝就7大本,我一个人拿差点没把胳膊累折。“命之作”对门就是刚刚新成立的CAA的中国分公司,悄无声息,和CAA一贯的低调如出一辙。与William Morrison不同之处在于,不像WM那样只是在上海设置了一个办事处,估计任何决断权都没有,CAA进驻中国,看来是打算做一番事情。而实际上,他们也做了,这里面peter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看上去两家公司的办公环境都非常舒适和宽敞,可以预计,“命之作”对门这家不声不响的公司,在未来几年,虽然国内艺人主创经纪业务的全面展开,很多事情变得不可预计起来。突然,让我想起了talich写的mailroom的书评,估计国内的agent不见得会成为hollywood那样,但再过几年,谁又能说得准呢?

杀回学校,给米静师姐召集的十多个外语好的志愿者又聚集到一起,为了明天正式开幕的德国电影周,这次德国代表团声势浩大,持续整整一周的时间,包括文化交流,但对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影片合作上取得突破。因为,我在排片表上看到了《帝国陷落》这样的优秀影片,在广院、歌德学院、本院都有放映。不说别的,如果任何一家公司能尽快把这部影片引进国内就是功德一件。《帝国陷落》的制片人据说也来了,希望明天接触到。看到代表团日程安排上,有与华夏电影公司商谈的安排,估计一样是中介公司牵的线。而实际上,最近几年相信类似牵线文化交流的中介公司,在08年之前,至少在中国还能且捞到类似的不少这样的生意。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国内市场不专业化,未能和国际接轨的一个直接表现。

晚上六点,《向日葵》准时开始,上座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有走道都挤满了人,超过1000人一点不夸张。这可能跟我特意没要求设置保安查看证件有些关系,谁知道呢,没准,张杨加《向日葵》足够吸引学院的同学老师了,因为我竟然看到文学系几位老师都来了,包括几乎从来未曾怎么说过话的杜杜老师。二仕、梅老师还都坐到了第一排,而且直到交流快结束,最终才离开。看来,张杨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影片后的交流,开始一直是我自己在发问,其实相对于自己之前组织的两场充满各种商业符码的电影,我是不担心现场气氛的,但这次《向日葵》我还是低估了观众同学的热情,他们有着强烈的沟通欲望。所以在有人提示下,大家开始自由发问。还好,基本没有特别不靠谱的问题,这也是学院最近几年类似交流为什么被老师总是控制成递条子的形式,是因为总是会现场出现大脑离线的人问出离线的问题,一来二去,谁也怕丢面子,干脆抓住了话语权。

而自己主持的三次交流活动来看,每次都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在引导。第一次《独自等待》基本是我自己跟伍仕贤在聊,主要是之前聊得比较多,加上气氛受影片影响,大家现场反应还算不错,但基本没有同学发问,递条子很少。第二次《红颜》,和李玉的沟通就特意几次留出时间让大家发问,希望大家主动,同时递条子的人明显增多,但同样还是难免有些不太适宜的问题。结果当晚一回宿舍,就有同学给我意见,说台上有些人的发问还是应该过滤一下,我心想,永远就是这样,平衡注定很难,还不用说台上我其实富裕的脑力不见得比大家多多少;而这次《向日葵》,我提前去影院看过两次,对现场气氛大致有个了解,然后今天后来基本我就已经可以不需要多讲话,让同学不停发问就好。

其实,就是这种简单、直接的对答方式,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如果没有记错,自己刚入校,七八年前好像还是一直如此的风气,不管什么导演来了,同学可以自由发问的。这种自由交流的方式其实也是非常国际化的,很多外国导演来跟同学见面交流,上台就说,我没什么说的,你们问吧。关键在于,这种自由建立在一种相互的信任的基础上。而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发问越来越少,那份信任逐渐丢失了。其实,还是观众自身需要各方面的提高才是根本,等到哪天不用任何人提醒,放映影片时现场一次手机声音都没有,那时自然不再会有人再担心同学提问是否适宜。

下周这个时候,基本已经谈妥了盒子来放他的动作大片《江孜1904》,我个人看了前两集,当时还是电影频道追看的,最后一集有事没看。这次,单独剪出一部2小时的影院版,相信只会更加好看。到时的现场交流,我就开个场,盒子自己大致介绍一下,最多十几分钟,剩下的就应该是同学自己发问才对,我到时做的工作其实就像拍卖师一样,就说:你,对,你,好,该你了,等会,你是下一个。。。这多爽,多省心。当然,上面这些可能都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但就像今天中午跟书记提到ISFVF一样,我说看到问题的同时,一定得肯定我们每次所取得的进步和提高,这样才会有信心继续做下去,才会有持续的动力。而普通人,包括我自己,我们习惯了凡事先往不好了揣测,人心先往坏了想,张嘴先说怪话、反话,对事难有心存感激之念,我们有时几乎丢失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不是说别人,其实首先说的就是我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