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垃圾场 |
前几日看到店里有卖《一声叹息》的正版DVD,心里颇多感触。这是我认为冯小刚最好的电影,院线公映时,我自己买票进影院看了五遍——这一般都会被人看作病态行为,所以以前我都是尽量忍着不说的,生怕自己的这种病态一不小心恶心到谁——有一次还是去五道口路上,看到五道口电影院正在上映,我就很自然的顺手买张票进去又看了一遍,当年的五道口电影院老破旧啊,不知多久之后我终会再也见不到如此像自己童年回忆里一般模样的影院了。
我敢不怕恶心到别人而提到自己进影院看《一声叹息》看了五遍,这还不包括自己或跟别人一起看碟,还有学校的见面会等等——估计已经自己再一次被狂骂“变态”,我是觉得看的次数很重要。因为我自己都很奇怪,关于这部电影,我为什么愿意那么多次反复去看,而每次都会有些许不同的感受,最丢脸的是,如果以流泪为标准的话,我大概基本上可以算是看一次哭一次,其实心里的痛苦岂是眼泪能够表达的。这是为什么呢?冯小刚在这部电影里究竟施了什么魔法,触动了如此多的人?难道仅仅是因为冯小刚在电影里其实是把自己摆上了手术室的手术台上,被人任意解剖吗?
《一声叹息》一定有其秘密,这秘密不为人所知,但是这秘密一次次把我诱惑到电影院里,是这秘密让冯小刚甘为王中军打工也要把这电影拍出来。
这秘密说来简单,但却是我以前看诸多遍《一声叹息》从未注意到的,就是一个人物的设置——那个孩子。
这次买回正版的DVD,我又从新看了一遍,才猛然感到原来片子里所有主人公情感冲突最强烈的戏,那个孩子都是在现场的——换句话说,导演让孩子见证了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关键的几场情感高潮戏。从男人第一次偷情完回家入门前遇到的谁?妻子发现第三者前,谁发现了屋里的金鱼?当妻子变成了“丑恶”的疯婆子,是谁亲耳听到了要“毁了这个家”的怒骂?是谁为了挽留丈夫离家,而流着眼泪认真拉小提琴?是谁眼看着妻子从梯子摔下来?又是谁庆幸说“妈妈摔得好”?又是谁递给了客人一杯浓浓的盐水,而又平静的说“阿姨,喝水”?
回想这部电影,如果只是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之间一个婚外恋的故事,而没有这个孩子,或者即使有这个孩子的设置,但没有在如此多的重场戏中让她出现,这样的《一声叹息》还会那样打动我吗?我相信至少我不会去影院看五遍。
而且,从导演手法上,全片除了一处,即妻子变得疯狂,在家里疯狂咒骂,几乎连丈夫上厕所都不能安宁的那场戏中,导演唯一的一次用镜头刻意交代了女儿这个角色的存在,并且通过一个隔着窗户的景深镜头,从上往下摇镜头的最后,让观众看到女儿的恐惧的抽泣的状态。这是全片,导演通过视听语言唯一一次强调“女儿的在场”,而其他场戏,导演都是不动声色的只是让女儿出现,给女儿设计的动作、台词都是非常少的,甚至想尽量“忽略”掉女儿的存在。其实恰恰相反,导演只需要把女儿放置到丈夫和妻子冲突或者事件转折的现场,这就足够了。
“女儿在现场”这个安排我认为是《一声叹息》最大的秘密,因为女儿的存在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以至我自己总是把这个角色忽略掉,但恰恰是这个人物如此被导演“不经意”的摆放,才促成了整部影片最广范围的感染力,让丈夫、妻子、情人,包括女儿自己都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同情心理。由此,冯小刚完成了他的“阴谋”,让观众爱上这部电影,让观众觉得这就像我的生活,因为这看上去如此真实和平易近人——这一切,我都认为,女儿这个角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