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面的杀戮》

(2005-10-24 20:04:33)
分类: Bullshits

2005-5-22

面对面的杀戮》是我最近读过的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书,30多万字的内容,一口气读完,彻夜难眠,甚至更是连夜动手写了一个关于死亡和杀戮的故事《轻声细语》,所有灵感皆由此书而来。

“在这本非凡的著作中,乔安娜·伯克女士要我们重新审视在战争中的每个人。 

几乎所有研究战争的作者都认为打仗是一件可怕的事,战士上阵冲锋实在是迫不得已。在经历战争的恐怖后,他们会变得更清醒、持重一点,然而更多的却是身心疲惫。伯克女士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战争期间大量的战士书信、日记、回忆录、新闻报道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画面。 

她认为日常生活中温和善良的人之所以成为激越的杀手,乃是战争的结构使然。人们从战争的混乱中寻找构建意义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以之为乐――尤其是通过杀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种“原始”的方式。 

伯克女士要我们直面这个动辄发动战争的社会的一些令人不安的现实。她告诉我们,许多士兵认为他们从事的是合法的杀戮,并大量材料向我们证明,战争在二十世纪可以轻松转变为暴力游戏。”

原载育《中华读书报》的这篇书评个人觉得是极为糟糕的,对《面对面的杀戮》这样的纯粹建立在不同的个人体验基础上的关于历史的著作,可以感觉到国内读者非常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强行加入个人的种种立场,而往往丢失了对历史的客观态度。

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尤为惊讶的就是书中每一页下面几乎很少重复相同的注释和引注,可以看到作者查阅了可以说浩如烟海相关史料和资料。

引举下面的书中的一小段,我们可以回想以往所有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中,在对个人的心理和动作的刻画上,哪些是非常精准的,哪些是敷衍了事的,一清二楚。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观众眼看的德国士兵把刺刀一分一分的刺入美国士兵的胸膛,德国士兵嘴里念念有词:“嘘。。回家吧,回家吧”,书中提到在二战时期把用刺刀杀死敌人俗称为“送对方回家”,不知道导演是否熟知这一历史细节,但现在回想《野战排》《兄弟连》这些电影,脑子里回想的同时,就如同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电影一般。因为书中大量的个人体验的讲述,在不同的电影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一的对应,这一切绝不会是偶然的。

http://www.jingqi.com/cgi-bin/getimages/getimages.aspx?GUID={612C58A0-26C4-4884-8528-2A5BBC52D241}&FLAG=18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