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的转变

(2005-10-24 16:48:50)
分类: 垃圾场
2005-1-20
 
不是特意解释什么,只是有些细节理解的角度不同。

“……但,馮小剛就是能拍一部警察最終私自放了犯人的犯罪電影。”——或许警察对王丽已经处理过了,而且通过有限的镜头语言,我们并不能确定王丽依然是在逃的状态;或者从台词上警察少了一两句对王丽处理的解释而已。这应该是导演拍摄的取舍,他没有把王丽跳车后到这次吃烤鸭中间的五个月和警察的关系表达清楚,但不一定等于这样就是警察私自放走了犯人(比如,很可能已经判了王丽几年徒刑,缓刑几年而已,对待孕妇罪犯我国刑法有明确说明的,当然只是可能),而导致《天下无贼》成为一部这样的犯罪电影。

对于“那個豪華無比,東方快車式的超級包廂”我看得也是目瞪口呆,但片尾字幕中“曲美家具”的赞助标志已经解释了这个问题。至于YOL讲的光的不接,的确如此,并且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火车上的镜头都是如此稳定。就算是搭的火车车厢,火车上镜头的那种基本的晃动是应该有的,而现在看到的镜头都是四平八稳,仿佛是最新的磁悬浮列车一样。前两天看了一部很早的学院的学生作业《结婚》,里面主演是现在已经是副院长的侯克明,第一场戏就是火车上故人偶遇的戏,那种实景拍摄的镜头自然晃动的质感让我立即想起了《天下无贼》里镜头出奇的平稳。

“天下無賊的戲在哪裏?就在那些不合理的條件下刻意堆積出來的衝突。”——这种不合理是来自什么?来自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这个对于冯小刚的创作是应当单独拿出来看,这可能也是YOL说“好”中的一点,就是冯小刚创作的巨大转变,即脱离了对自身熟悉的生活的讽刺、调侃,而去通过建构一个虚拟的故事,来表达一种相对抽象的意念,比如“要一心向善”,“救人一命胜造七集浮屠”。为了打破自己以往作品地域性的限制,冯小刚甚至和周星驰都是一样的把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动作”上,而不是语言上,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语言”大师,一个是京味儿调侃,一个是无厘头,而到了《天下无贼》和《功夫》,语言都退居其次,视觉奇观放到前面来。

故事、语言的弱化和视觉奇观的极度夸张,是近年世界商业电影创作的走向,冯小刚看到了周星驰、张艺谋凭着《少林足球》、《英雄》已经在这个方向开始尝试,而结果是让他自己羡慕不已的。冯小刚来学院放《手机》交流的时候,那种对《英雄》取得如此市场成绩的羡慕和向往表露无疑,当时他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片子一定会突破一个亿人民币。对此,他不可能不坐以待毙的,《天下无贼》显然是冯小刚在视觉奇观上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我喜欢拿冯小刚和Woody Allen来比较,虽然两个人表面看差异很大,一个是中国广大老百姓逐渐已经把过年看冯小刚的电影变成自己的一个惯例,另一个是欧美知识分子、文化精英崇拜的偶像。但这种差异背后,两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作品里对自己的生活嬉笑怒骂、愤世嫉俗而又充满智慧。这就是我自己一直认为前些年自《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作品就被简单的贴上“商业”标签并不见得十分妥当,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真正的商业电影的模式和基本要素。直到《天下无贼》,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真正能基本涵盖基本商业元素的Blockbuster,而且100%Made in China。也是看到了《天下无贼》我们才更清楚的看到以往冯小刚作品的独特性,从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急于说“冯小刚的电影就是商业电影”,或许“冯小刚的电影只是冯小刚的电影”。就像Woody Allen在戛纳电影节上为自己澄清的两个“误会”一样,我们对于冯小刚或许也是如此——因为冯小刚不戴眼镜,就以为冯小刚只是个抗大包的;因为冯小刚的电影总是卖钱,就以为冯小刚是个寡廉鲜耻的商人!

看到冯小刚创作方向如此的转变,一方面为他削弱了自己以往作品的特点,观众对于纯粹“冯小刚电影”的期待并不能满足,只能被这种新的相对更成熟的商业制作所呈现的“视觉奇观”所带来的新鲜感来替代;另一方面,冯小刚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可能是YOL说《天下无贼》“好”的一面,至少提高了观众对国产商业电影接受的水准,毕竟不管是对于《英雄》还是《功夫》,从商品投入产出比来说,目前看《天下无贼》在国内是无人能敌。

“比如,當這個社會開始經濟澎飛時,他拍了「甲方乙方」,跟你講合約的精神,往前推一些,在這個社會開始跟外界交流時,他給你來一部「北京人在紐約」,往後一些,年齡到了中年期,他給你來一部「一聲嘆息」,給你來個整體式的中年反省,那種中年的反叛,中年的復平,不就是之後電視上這一堆離婚題材,這一堆懷舊題材的先導?當社會開始畸變了,因為商業化到失控的境界,馮小剛給你適時地來上一部「大腕」,尖段而刻薄,內中是那樣的不平。「大腕」來了之後,他還要再走下去,因為話沒說完,所以,他拍了以編造謊言為主線,叫人看來刺眼的「手機」。”

——说得可好!

记得自己也是在大杂院发过同样的感慨,就是冯小刚电影与当时年份的国内老百姓生活话题休戚相关。《甲方乙方》我的理解是对于当时社会过多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的一种回击;《不见不散》是给当时国内的出国热潮泼了一盆冷水;《一声叹息》说得就是冯小刚“自己的事”(他自己在学院里交流时当面承认其实徐帆就是类似那个第三者的角色),是对当时社会“婚外恋”现象,做了一次自我剖析和精神忏悔(我一直认为这是男人必看作品,通俗易懂,真诚,不矫揉造作);《没完没了》说得是现在人际之间的诚信;到了《大腕》是当下人们对当下社会媒体广告的无孔不入的恐慌和“一切都可以拿来卖钱”的价值观的辛辣嘲讽;《手机》表面看是再次回到“婚外恋”题材,看来这或许是冯小刚做为男人一直关心的问题,但实质上还是技术进步与人和人之间不可沟通形成的巨大矛盾,这时冯小刚探讨的社会问题和西方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基本已经同步,当然在社会发展程度和主要社会问题上,中国和西方依然还有着相当一段时间的差距。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全球化”的第一步,《夜宴》注定了要讲这一方向继续走下去。而他一直希望拍摄《温故1942》如果没有海外资金的到位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国际化”的操作和视野对于冯小刚是必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