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Bullshits |
2004-6-18
文章的起因很扯淡,但是文章的内容却是真实所想。当婊子立不立牌坊这件事的确让我犹豫了半天,最后只能以“虽然我不同意婊子的观点,但我却誓死捍卫婊子表达观点的权力”来聊以自慰。
文章没有一点改动,交给学校的怎样,这里就是怎样。希望不要被学校拉出来挂牌坊才是,哈。
审视生活
——浅谈先进文化与影视创作
这一期的学院党校高级研讨班结束了,老师、同学们为数不多的几次交流讨论给我印象深刻,特别是谢小晶老师在讨论中提到了先进文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的紧密性。他提出我们在搞创作时,只有更深入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激发出真正的创作热情,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观点虽然并无新奇之处,但在老师平静朴实的语言中,我还是深受感动,结合自己最近一直在进行的短片创作体会,让我对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个问题一次次陷入沉思。
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我们是否都有足够的勇气直面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否真的关心自己的所做所想?
我们是否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还是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生活本身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思考、我们的选择而发生改变?
就是上面的这些疑问,让我产生了创作短片《窗外》的冲动。创作《窗外》这个短片,源于上学期开始不久在学院南侧新宿舍楼的修建。我住在学院公寓楼南向的403,我是眼看着这项施工从打地基开始,一步步到现在。目前,这幢高十四层的全新宿舍楼已经进入封顶阶段,今年九月份的新学期一开始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但是,也是从这项建筑工程的开始,我的焦虑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因为这整个施工现场就在我的宿舍窗前,准确的说,这幢新楼的地基边缘距离我现在所在的宿舍楼,就是我的窗下,只有不到三米远。而靠西边的不远处,新挖的地基和我现在居住的宿舍楼更是直接联到了一起。
当时,每次我在宿舍抬头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我心里就会想,不久的将来,我所望之处将只是一片灰墙,那灰墙,触手可及。
我生在青岛,那是一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夸张点讲,我是在海里泡大的,身上的皮肤都不知被海边的日光晒脱过几层皮。我是如此热爱海、风、云,还有阳光。每当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我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心里衍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激。我的生命的前十八年在青岛渡过,这十八年阳光充满了我的生活,我与阳光是如此亲密。
这可能就是我从去年学校刚一开始修建地基,我就焦虑不安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就要失去阳光。
记得上学期,伴着窗外巨大的挖地基的噪音,我总是会时不时的探头出去看着工程进度,因为我知道是这项工程正在一点点吞噬我心中的阳光,我机乎每天都会去想这幢楼建成之后的样子。而此时,我身边的同学一如继续着各自的生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无法坐视不理,虽然我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能做的就是拿起DV,记录这段生活,把我的焦虑用声音画面展现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的焦虑和感想。《窗外》就这样一点点开始诞生。
我在创作的初期我就认定《窗外》不是一部记录片,但它也没有完整的剧情,剧本也是零零散散、间断的创作出来。目前已拍摄的素材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些我抽空记录的真实生活片断,还有些是根据我写的剧本让同学直接演出。不管是记录还是根据零散剧本的拍摄,《窗外》里只会保留那些能准确表达出我的想法的部分。
在决定创作《窗外》的最初,我心里一直在呐喊:为什么我们对生活的变化视而不见?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无能为力?还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懈怠,或是茫然、麻木?
我试图在《窗外》中表达出在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对此无动于衷的那种反差,那种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事实的冷漠,就像假装它没有在发生一样。所以在《窗外》中我大量展现了我同寝室的同学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人爱躺在床上享受日光照在身上的同时唱民歌,比如有人中午午睡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拉上窗帘,比如大家每次看完电影回来还是在宿舍里激烈的讨论电影,比如在标放某知名导演来做学术交流的同时,宿舍里的同学却是在台下讨论着学院最近全面更新了垃圾桶的问题……这里的内容,有完全真实的,也有根据我自己生活改编、杜撰,但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生活的那种漠视,和生活自身具有的那种荒谬。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楼的高度一点点爬升,直到我开窗伸手就能抓到工地的安全网……终于,我所预见的情况毫无差错的出现,403永远失去了阳光进入的角度。不管每天中午如何日头高照,楼内这一排几十个房间也是黑如深夜,必须24小时开灯照明。
我的焦虑从未减轻,相反,正是这次党课高级研讨班的讨论,让我更进一步对这个问题有了新认识,再一次直接影响了我对《窗外》的创作。
我原本打算《窗外》的结尾,是大家在大楼修建时都没把它当回事,当假期结束,返校回到宿舍之后,才发现我们原来享受的阳光已经完全消失,阳光此时是如此的可贵。
但随着我对生活认识的变化,经过了和同学老师的认真讨论,我发现《窗外》不应该结束在这幢老宿舍楼里,而是可以走的更远,到窗外的那一边——新宿舍楼。
据说我们全体研究生都是要搬入那幢新楼,并且学院要实现全国高校的“421”工程,这让我想到我们从旧楼搬入新楼的过程是很有趣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从最初漠视环境的即将改变,直到“白夜”的真正降临,而不久我们又戏剧性的“合法逃离”403,搬入全新的宿舍楼,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转变,不同人不同的态度是我关心的,最有趣的是,这一转变还尚未发生,所有人的反应我无法预计。
我们在新的环境中又将如何去继续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在宿舍里再次沐浴在阳光下,我们又将会做何感受?
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将如何去看待老宿舍楼仍然有几十间没有日照的事实?
新搬入老宿舍楼里那些没有日照的同学又将做何感想呢?
《窗外》创作远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继续,焦虑依然充斥着我的脑海,我的思考在继续,但我知道这部短片总有完成的一天。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你这哪里是拍作业,简直就是拍《2046》。我只是善意的笑了笑,心里想《窗外》的创作方式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生活自己决定,我自己根本无法拒绝生活带给我的选择,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的这种选择是否会真的改变生活。
昨天阳光灿烂,我却在漆黑一片的403拿出了《窗外》已经拍完的五盘素材带,打算从新看了一遍,调整一下思路。突然看到当时最初拍摄的一个固定镜头,让我傻傻的愣在那里,怔住了半天,我发现我根本无法停止《窗外》的创作,那个固定镜头深深震撼了我——
宿舍全景,透过凌乱的桌子和两边的床,宿舍的窗户敞开着,阳光明媚。
蓝色的窗帘在强烈的日光下被照得几乎透明,窗帘被风吹的在窗前不停舞动。
旁边,一盆鲜绿的吊兰刚刚被喷过了水。
在阳光下,那吊兰的每一片枝叶焕发着光彩,
宛如婚礼中的新娘。
(完)
2004-6
文章没有一点改动,交给学校的怎样,这里就是怎样。希望不要被学校拉出来挂牌坊才是,哈。
审视生活
——浅谈先进文化与影视创作
这一期的学院党校高级研讨班结束了,老师、同学们为数不多的几次交流讨论给我印象深刻,特别是谢小晶老师在讨论中提到了先进文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的紧密性。他提出我们在搞创作时,只有更深入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激发出真正的创作热情,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观点虽然并无新奇之处,但在老师平静朴实的语言中,我还是深受感动,结合自己最近一直在进行的短片创作体会,让我对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个问题一次次陷入沉思。
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我们是否都有足够的勇气直面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否真的关心自己的所做所想?
我们是否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还是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生活本身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思考、我们的选择而发生改变?
就是上面的这些疑问,让我产生了创作短片《窗外》的冲动。创作《窗外》这个短片,源于上学期开始不久在学院南侧新宿舍楼的修建。我住在学院公寓楼南向的403,我是眼看着这项施工从打地基开始,一步步到现在。目前,这幢高十四层的全新宿舍楼已经进入封顶阶段,今年九月份的新学期一开始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但是,也是从这项建筑工程的开始,我的焦虑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因为这整个施工现场就在我的宿舍窗前,准确的说,这幢新楼的地基边缘距离我现在所在的宿舍楼,就是我的窗下,只有不到三米远。而靠西边的不远处,新挖的地基和我现在居住的宿舍楼更是直接联到了一起。
当时,每次我在宿舍抬头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我心里就会想,不久的将来,我所望之处将只是一片灰墙,那灰墙,触手可及。
我生在青岛,那是一个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夸张点讲,我是在海里泡大的,身上的皮肤都不知被海边的日光晒脱过几层皮。我是如此热爱海、风、云,还有阳光。每当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我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心里衍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激。我的生命的前十八年在青岛渡过,这十八年阳光充满了我的生活,我与阳光是如此亲密。
这可能就是我从去年学校刚一开始修建地基,我就焦虑不安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就要失去阳光。
记得上学期,伴着窗外巨大的挖地基的噪音,我总是会时不时的探头出去看着工程进度,因为我知道是这项工程正在一点点吞噬我心中的阳光,我机乎每天都会去想这幢楼建成之后的样子。而此时,我身边的同学一如继续着各自的生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无法坐视不理,虽然我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能做的就是拿起DV,记录这段生活,把我的焦虑用声音画面展现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的焦虑和感想。《窗外》就这样一点点开始诞生。
我在创作的初期我就认定《窗外》不是一部记录片,但它也没有完整的剧情,剧本也是零零散散、间断的创作出来。目前已拍摄的素材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些我抽空记录的真实生活片断,还有些是根据我写的剧本让同学直接演出。不管是记录还是根据零散剧本的拍摄,《窗外》里只会保留那些能准确表达出我的想法的部分。
在决定创作《窗外》的最初,我心里一直在呐喊:为什么我们对生活的变化视而不见?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无能为力?还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懈怠,或是茫然、麻木?
我试图在《窗外》中表达出在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对此无动于衷的那种反差,那种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事实的冷漠,就像假装它没有在发生一样。所以在《窗外》中我大量展现了我同寝室的同学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人爱躺在床上享受日光照在身上的同时唱民歌,比如有人中午午睡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拉上窗帘,比如大家每次看完电影回来还是在宿舍里激烈的讨论电影,比如在标放某知名导演来做学术交流的同时,宿舍里的同学却是在台下讨论着学院最近全面更新了垃圾桶的问题……这里的内容,有完全真实的,也有根据我自己生活改编、杜撰,但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生活的那种漠视,和生活自身具有的那种荒谬。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楼的高度一点点爬升,直到我开窗伸手就能抓到工地的安全网……终于,我所预见的情况毫无差错的出现,403永远失去了阳光进入的角度。不管每天中午如何日头高照,楼内这一排几十个房间也是黑如深夜,必须24小时开灯照明。
我的焦虑从未减轻,相反,正是这次党课高级研讨班的讨论,让我更进一步对这个问题有了新认识,再一次直接影响了我对《窗外》的创作。
我原本打算《窗外》的结尾,是大家在大楼修建时都没把它当回事,当假期结束,返校回到宿舍之后,才发现我们原来享受的阳光已经完全消失,阳光此时是如此的可贵。
但随着我对生活认识的变化,经过了和同学老师的认真讨论,我发现《窗外》不应该结束在这幢老宿舍楼里,而是可以走的更远,到窗外的那一边——新宿舍楼。
据说我们全体研究生都是要搬入那幢新楼,并且学院要实现全国高校的“421”工程,这让我想到我们从旧楼搬入新楼的过程是很有趣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从最初漠视环境的即将改变,直到“白夜”的真正降临,而不久我们又戏剧性的“合法逃离”403,搬入全新的宿舍楼,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转变,不同人不同的态度是我关心的,最有趣的是,这一转变还尚未发生,所有人的反应我无法预计。
我们在新的环境中又将如何去继续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在宿舍里再次沐浴在阳光下,我们又将会做何感受?
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将如何去看待老宿舍楼仍然有几十间没有日照的事实?
新搬入老宿舍楼里那些没有日照的同学又将做何感想呢?
《窗外》创作远没有结束,因为生活在继续,焦虑依然充斥着我的脑海,我的思考在继续,但我知道这部短片总有完成的一天。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你这哪里是拍作业,简直就是拍《2046》。我只是善意的笑了笑,心里想《窗外》的创作方式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生活自己决定,我自己根本无法拒绝生活带给我的选择,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的这种选择是否会真的改变生活。
昨天阳光灿烂,我却在漆黑一片的403拿出了《窗外》已经拍完的五盘素材带,打算从新看了一遍,调整一下思路。突然看到当时最初拍摄的一个固定镜头,让我傻傻的愣在那里,怔住了半天,我发现我根本无法停止《窗外》的创作,那个固定镜头深深震撼了我——
宿舍全景,透过凌乱的桌子和两边的床,宿舍的窗户敞开着,阳光明媚。
蓝色的窗帘在强烈的日光下被照得几乎透明,窗帘被风吹的在窗前不停舞动。
旁边,一盆鲜绿的吊兰刚刚被喷过了水。
在阳光下,那吊兰的每一片枝叶焕发着光彩,
宛如婚礼中的新娘。
(完)
2004-6
前一篇:我的假期、澳大利亚电影节
后一篇:无聊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