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21世纪初期电影艺术的命运》*

(2005-10-24 15:44:38)
分类: Film Study
2004-3-21
 
上学术规范要求写的字,写完了才发现太多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需要再改,再改。


 (* 该文作者【美】让•皮埃尔•格昂,陈旭光 许乐译,译文刊发于《世界电影》2004年第一期)

 本文作者主要用本雅明上世纪30年代的相关观点(主要见《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来解释了当前电影艺术发展遇到的焦点性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严重地限制了电影文化的发展。其结果是,电影艺术家以不通寻常的方式表现现实的能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从而在文中进一步论证了本雅明的那些“真知灼见”对“当今时代的持久的理论重要性”。作者认为艺术家如果在“已经丧失了品味的世界中再一次触摸真理”的方法是不仅要抛弃传统的美学要求,更要“向公众的所有低俗趣味屈服投降”。作者这一观点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证明新世纪的电影审美要更多的从好莱坞“马戏场”移向自身的真实存在、精神道德、社会及政治问题。

 本文内容没有具体分章节和标题,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通过对本雅明观点的批评、分析来说明文章主旨。

 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本雅明提出的“韵味”(aura)概念的阐释,借此谈到了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观众观影的随意性大大削减了传统意义“看电影”的“仪式感”和“神秘感”;同时,“花样繁多的的文化消费项目随时都在竞相争夺人们的注意力”;最终导致电影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大打折扣。我个人认为,这种价值的消退在现在的文化交流环境下是不可逆的,是导致电影艺术创作面临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文章下一主要部分,作者从四方面阐释了本雅明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对虚伪造作的艺术生产环境和氛围的抨击”。作者首先肯定了电影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的建立对艺术电影的创作的普及和推动作用;接着,作者以《电影手册》的发展为例说明了本雅明的该思想如何瓦解了“电影业中的道德藩篱”,对导演在一部影片中的地位的变化影响深远;后面,作者又多角度解释了好莱坞对艺术电影发展的具体威胁,比如电影工业被全球没提公司所掌控的事实、因特网在电影艺术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作者提到的三项由好莱坞引导电影业“范式转换”的具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切都使当年本雅明对艺术发展趋势的批评预测逐渐走向了可能。
 该部分的最后,作者试图通过对现在电影视觉奇观的“新美学”倾向的原因分析,来进一步证明本雅明关于“震惊”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电影追求视觉奇观的原因,作者通过对古典浪漫美学的溯源,认为主要使因为现代电视媒体和MVT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炫目灿烂的影像在电影中的风行一时”,而本质上影像的价值虽然增值了,但“虚拟的影像阻断了摄影影响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作者又以影片《世界末日》(Armageddon,迈克尔•贝 Michael Bay,1998)为例,生动的证明了本雅明“震惊体验”(shock effect)的过时,进而现在的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媒体的“单一形式”(monoform)

 本雅明曾经提出艺术家具有像外科医生一样的功能,能发现隐藏在表层下面的事实的真相并表现出来,但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艺术家的这一功能正在逐渐消退。作者把“韵味”作为艺术工作本质中的重要部分,他认为通过作品能否产生“韵味”和传达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媒介力量,来作为区分好莱坞和真正艺术作品与观者分别建立的完全不同的关系地位的标准。作者以普鲁斯特的小说和电影《视差》(The Parallax View 阿兰•J•帕库拉 Alan J. Pakula,1974)为例来说明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如何和观众建立起真正的共鸣。

 文章最后的结尾,作者重申了电影艺术创作面临的危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努力“搜寻隐匿于我们当中的那些诗人和艺术家们”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自身精神道德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困境的真实图景”。

 纵观全文,作者巧妙准确地把本雅明的思想和现今电影艺术发展现状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文中体现的逻辑思维清晰,论证比较充分,特别对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人,能引人深思,对当前新时期电影艺术创作有很大启发作用。但本文中提到的很多概念大多一笔代过,没有深层次的具体解释说明,比如“超美学”、“韵味”等;从学术规范上看,文章的注释也欠缺很多,整个文体上不是很严谨,但整体来看,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