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6日
我5天前,拼命抽空2小时看完了《少林足球》。
原因是看到大家的评论如此激烈。
可情况是我觉得电影本身不是大家说的那样糟糕吧?其中至少有一两个段子还是很感人的。
对与我自己的直接感受,让我想到了3年前,我自己坐在影院里看《埋伏》,影片快结尾时案子破了,可冯巩还在坚守岗位,警察赶来时,冯巩哆嗦着双腿站起来又倒下。。。。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晚上,观众很多,几乎所有人看到这里都哈哈大笑,似乎都在嘲笑冯巩那么傻的行为。我也清楚的记得,我看到那里,我打心里的震颤,我激动的不顾一切,眼泪肆无忌惮的划过我的脸,如果当时没有人,我一定会失声痛哭。我想这不是黄建新的错,和每个人不同的成长和对生活的感触不同吧,我就是认为我真切的能感受到冯巩那样小人物的一种细腻的心态,他对生活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热爱我万分的认同。
有很多电影让人激动,但多是缓缓的。可一旦情节的细处我能感到他所设置的情感高潮,我通常很难抵挡。我承认自己通常能“冷漠”的看电影,就像现在大家看《少林足球》一样,近乎残酷的地步。
我清晰记得自己无法保持冷漠的时候,甚至失态。那是当《死亡诗社》片尾在音乐背景中“CAPTAIN,MY CAPTAIN。”响起时,同学们一个个站到了书桌上时;当《BILLY ELLIOT》中的小男孩直视着自己的父亲,随着振奋的音乐忘我舞蹈的时候,;当他的哥哥阻挡父亲为了学费违背良心去工作,两人终相拥而泣的时;当《少林足球》中的“金钟罩”打完电话坦然面对生命的威胁的时候。。。。
我的心很脆弱吗?可能吧。我说过我愿意做一个普通的观众,拥有一个普通的心情,也愿意为电影所打动,他让我感到世界很大,也很美好。而我不是很在意,他的制作水准究竟如何,导演是否有完全的创新。电影是一个娱乐品,大家不要太较针儿。
顺便说一句,我们不能拿《大话西游》的水准去衡量STEPHEN CHOW此后的作品,我认为《大话》进入大陆后,就不再属于香港,他后来意想不到的广泛传播是因为特殊群体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是借用了电影的形式,这些特殊的观众对《大话》本身也做了很多创作以外的解释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想这并不是STEPHEN所原先期待的。
所以,《大话》的成功不是电影人的成功,是观众的成功。当你听到STEPHEN说《少林足球》要超过《大话》时,他和观众(至少是大陆的这些愤青观众)站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我们发现,《大话》已经是历史,已经逐渐要被淘汰,(形式上的)就像我们永远怀念最早看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和人人熟知网络故事《1st 亲密接触》一样。我们的要求变了,眼光变了,需要的东西也在变。
总之,《少林足球》错不在其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