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fours616 原作 提交时间:2001-09-06 22:28:34
准确的说那是98年的11月16号。我的课堂笔记上写得很清楚。在崔卫平得课上看到了这部《Before the Rain》(a tale of 3 parts)''96 马且夫斯基导演
看之前,老师提了三个问题:本片得主题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影片是如何表现主题得?
因为那堂课讲的是艺术作品论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WORDS'':
有一个夜晚山头上几个人走动的构图;
教堂里的壁画(后面的和心里斗争的对切),明显的宗教寓意
临死的女孩说:“对不起。”
2、“FACES”:
马路上机器的轰鸣声;
台词:“和平是例外,不是规矩?”“你已变了,看脸就知道。”
用放大镜看照片时,接到一个从马其顿打来的电话;
被打烂的脸。
3、“PITURES”:
UN的坦克;
接听了一个听不懂的电话;
台词:“快要下雨了。”
音乐中,影片回到了最初的镜头。
引:
某种意义上,艺术作品是一种人工秩序。
无序:
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陷入一个奇怪的战争思维中。民族仇恨的狭隘性表现地淋漓尽致,甚至毫无例行,这正是本片的主题依附的主体。
影片可是看作是素材的堆砌,本片的素材的安排的原则是使素材成为可理解的,而同时素材的结构和主题又要完全吻合。因为打乱的时间等于无时间性,这与毫无理性的民族仇恨使吻合的,同时毫无理性的民族仇恨又是循环往复的。
所以说,本片使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是形式升华了内容,内容通过形式得已表现;结构是人为的,他是人们对素材进行的某种处理,达到某种编排的方式。
困境:
主要线索人物——记者,他作为出卖人类灾难而获利的旁观者,心理所面对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所以说人类很多灾难是由我们的媒介造成。
如何面对仇恨?我们应该反思这种粗糙的仇恨主义。在这种困境中,导演用了强化时间的无序性,来表达这种其实他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一种不确定性。所以时间的混乱,也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的混乱。
后现代:
明显的三段式,是当年的流行手段。在其主结构表现的主题之外,还有副主题,即现代人们对目标的不明确性和随意性;因为本片开放的结构,具有自由、随意、被支解的特点,这是现代人的主要审美倾向——追求每分钟的享受,影片中充满了闲来之笔,有对生活的认识。
民族:
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他们的民族的仇恨,但是我们可是了解当今的民族间矛盾大的格局。比如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随时能爆发一场新的大规模冲突,而对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上双方从来没过任何的退让,而巴勒斯坦不管战火硝烟怎么弥漫,他依然是犹太人向往的圣地,这是无法改变的。
定义:
当电影不再让我们看完感到轻松,而是沉重的话,我们其实就或许可以认定这部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水准,而不再会随便说,这是娱乐片,那是艺术片。
每部电影对每个人的影响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好莱坞追求的是大部分人的认同,我们所争论的很多所谓“艺术”电影只是追求少数人的认同。
所以我认为从观众内心对影片认同的范围及广度出发,与观众的情感倾向相结合的方式,或许是我们从新“定义”电影的一种新方法。
fours616
06/09/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