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一日

标签:
佛般若禅业力变与不变杂谈 |
分类: 随笔 |
今日与七位好友 2复旦+2清华+2中欧+2长江
@笑笑728、@静观世界joy、@涯南、@葛清EMBA10SH7、@真正的平兄、潘居士,相聚永福寺,参观了方丈 月真法师
的寒舍,中午绿茶,晚上安曼素斋。相聊甚欢,点滴感受,串联一下。
@笑笑728 :佛经到底讲什么,南怀瑾的观点就是“生与死”,法师怎么看?
月真法师:佛陀发现,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世人之苦,来自希望获得一些“永恒”的执着和互相比较。佛教的所有典籍,核心都是围绕,如何超越这种“执着比较之心”,从而获得“自在”。。。人常常落于其“空间”或“格局”的局限性!
@葛清EMBA10SH7: “从变到不变,即现般若;从不变到变,可谓菩提。”
潘居士:当你能真正倒空你的心,才能获得开悟。潘居士曾因“为什么而活”的困惑,而离开他的事业和家庭,游历2年,于西藏色达获得开悟。
大家讨论:何为幸福,何为真理,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纠结态。
“般若”:妙智慧 “波罗蜜”:到彼岸
关于“业力”,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一种行动,生命体中有一种动力,名叫本能倾向或意识等等,这种固有的习性推动每一种意识,包括推动心理和生理,这一动起来即成行为,这种行为的重复就是习惯,此习惯变成他的个性,在佛教中,这种过程称它为业力;是一种力量。人的‘身口意’三业活动造成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会自然产生一种力量,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此新的行为又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产生力量,力量又产生行为,辗转相生而形成螺旋式的业力圈。行为不但产生力量,而且会产生一种压迫人和约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或约束力......业力不是宿命论,不是命定论,因为业由人造,自己造成的东西或局面既有其约束性,也有可变性。”
- 佛教的 变 与 易经之 变,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 月真法师 的“空间局限”,与 史蒂芬.霍金 最新书《大设计》中,所说的,“每一个科学理论,只在某一范围很好的描述观测
”类似。
- 潘居士的“倒空你的心”,类似 铃木俊隆 所说的“禅者的初心”-
初学者的心空空如也,不受各种习性的限制,随时准备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潘居士的作为,还是令人钦佩!
我的问题:
商业经济要去满足人的所谓“需求”,这个需求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科技、文明的关系是什么?将会推动人类走向何方?
前一篇:《失控》笔记 总目录
后一篇:《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