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骂"教育,并不是完全都是错!

(2011-02-24 14:27:07)
标签:

育儿

孩子

分类: 分享育儿心得

"打骂"教育,并不是完全都是错!

     回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部分人都有过被父母打骂的经验,我一直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所以我们家的门后曾经放过一根竹条子,长达几年的时间,而我的内心对那根竹条子虽然很害怕,却也有着几分的敬畏。

 

     美国是一个不允许打骂孩子的国家,在幼儿园,学校里,老师不可以对小朋友和学生,有任何打骂。所谓的“打骂“,甚至包括打手掌之类的惩罚和大声的训斥小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打骂”,但是偶尔打打手掌这样,还是允许的,只能说这样的惩罚是不会坐牢的,可是如果在你的孩子身上发现有伤痕,那么警察就会带走你们自己的孩子,先是分离,后是上法庭,严重的坐牢也很正常。

 

     很多中国人总是会忘记自己是生活在美国,我曾经在一则新闻里看到一对中国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出门旅行,本来是很开心的事情,却因为途中,父母亲打了不听话的孩子,而路边经过的好事之人打了报警电话,而造成了这对夫妇必须上法庭,孩子也被隔离了几个星期,这件事情曾经在华人的新闻里折腾得沸沸扬扬。这对夫妇其中一人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在他们看不到两个孩子的那几个星期,频繁的上庭和辩解还是抵不住他们思念孩子的心。

 

     然而,我很想说,到底“打骂”教育真的以至于到这么严重吗?对父母而言,不让亲近自己的孩子无疑是最残酷的惩罚。所以,即使我的儿子很不听话,我也不敢放肆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的吆喝我的儿子,就生怕角落里的好事之人。每当这个时候,我不免会想起父母亲对我的“打骂”教育,老实说,很多时候,我都会感谢那根竹条子教会我永远的记住我所犯过的错误。

 

     其实大部分的父母,又怎么舍得打骂自己的孩子呢?可是当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的时候,单靠耐心的讲道理远没有“打骂”教育来的深刻入骨,有时候,你讲了几百遍的道理也未必有那一根竹条子抽一下来的管用。只记得自己因为被竹条子抽过一次屁股之后,就变得开始思考母亲的大道理,即使那时的我不是那么得明白,却学会了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会想一下,所以我们家的竹条子大部分时候是摆在那里用以告诫我们之用。

 

      当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似懂非懂,却觉得自己很懂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学会了背叛,学会了曲解父母的道理,学会了逃避现实。当父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告诫我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我们会觉得父母亲那是老了,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了,可是当错误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心里偷偷的埋怨自己的不成熟,甚至觉得为什么父母亲不能采用一些严厉点的做法来阻止自己呢?

 

      我的母亲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她从来没有打过我,每次父亲打我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偷偷得流泪,让我记住这个教训,其实在父亲打我的当下,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会造成的错误,即使连母亲的苦口婆心,我也是听不入耳,而是倔强的任由父亲打。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的打骂教育的确帮助我避免了走更多的人生弯路,我宁可在那时候挨上一顿打都好过在将来拼命的后悔。

 

      当然,在早教的问题上,我个人还是不赞成“打骂”教育的,一来孩子毕竟还小,并没有自己完全的思维能力,也不会犯什么致命性的错误,哪里用的上“打骂”教育。二来,早教时期的孩子重在于培养和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如果说你的孩子很不听话,那么你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你自己和在孩子面前出现的家人所做的行为,因为早教时期的孩子最大的能力就是复制你们的言行和举止。

 

       早教时期的孩子,如果做了我们不认可的事情,我们只能严肃地采取教育的方式,让他明白我们对他所作事情的严肃态度,这个时候的“打骂”不仅不能帮助他们记住教训,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反之的效果,所以我非常的不赞成父母亲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打骂,补充一句,早教的年龄通常定义为0-5岁的孩子,有些书本也会定义为0-8岁。

 

       当孩子慢慢的长大,开始反叛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打骂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却要点到为止,并且要把打骂的原因说给孩子听,即使孩子不能马上理解和接受,至少孩子会暂时的听话,然后再找合适的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到聆听孩子的心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