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现在家长们的话题是什么吗?”
“一是--上什么学校,二是--什么时候移民!”不等先生反问,我便倒出豆子。
“那么郑重其事干嘛?”他觉得我严肃过头。
我不接话,反盯着他:是,不严重,可我的耳朵快被磨出茧子了!
群星在云之上,有多晶亮,我们看不见。新闻里说小鸟因为城市灯光的耀眩而迷路,而坠亡,大家感觉很可怜,不过,悲情仅刹那而已。人偶然也会因城市之困或死或病,但基本都活得坚定而顽强,就像没有太阳,我们也能温暖,没有月亮,依然走夜路。
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进化到现在,别的感官可能退化,但听、说的功能却超乎以往的敏锐。
Children就像一张张名片,再陌生的邻居也瞬间熟稔。而妈妈们的圈子,永远依话题而定。至于进阶,通常是这样:
第一个月,仅仅围绕着生产经历,话语就能似涟漪荡漾开来,些许新妈妈的骄傲,些许未来的憧憬;
至四个月,关于辅食的添加、纸尿裤的消费;关于身高、体重、牙齿、头发…baby身体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展开无穷的课题研究;
一岁后,更多的是灵医妙方的讨教,此时母体免疫已消失,发烧、咳嗽几乎成幼儿的家常变饭。对医院摸得门儿熟的新妈妈,自己也渐渐佩服起母爱的坚韧;
三岁左右,开始入园的经验交流,苦恼也从此上纲上线;
四岁起,几乎所有妈妈都认为养个孩子太费神,为其添弟妹的想法被一丝丝磨灭,与此同时,特长培养攻坚战也打响了。
总之依据其言说,便可推断这个妈妈有多大的孩子。那么五岁以后呢?
“Zach上哪间小学?”不断有人问我。
“哦,不知道……”
起初我回答得大声、轻巧,问得多了,就变成低声、细语了。
内容已不尽人意,这态度再不经意真成不自知了。不过这绝不是卖关子,而是真没细想过,所以不知道。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么我承认不是个有“远见”的妈妈。
有早早为肚里的孩子花血本买下学区房的,有为上学前班费尽心思的,有不辞辛劳下课后带孩子赶赴一个又一个补习班的…
…我都知道,可----真没想Zach在哪儿上小学。
那么先来做否定题吧:中关村X小、XX附小之类的,不上;国际小学,不上;离家太远的,不上。原因解释:小人儿不可负重太累;小人儿不可不学好汉语古文;小人儿不可把睡眠时间浪费在路上。其实这样一来,好像也就有选择答案了。
而决定一经作出,就无须再反复了,好似意志系了块铅石,直坠底端。但本阶段妈妈们圈子的话题正是这个,进还是退?
教室外面,几位妈妈永远说得热火朝天:
“最好六年后的小升初要衔接上,不然孩子须再一次面临竞争了。”
“已经托了四个人去打关系了,这条线一定要直接,否则肯定黄掉。”
“明年出去还是过两年出去,真犹豫啊,签证不等人。”
她们说的都对。第一次我认真地参与了,仿佛个个揣着育儿经,吹着战斗的号角。
第二次…我渐渐成了听众。
第三次…我欲起身离开,因为想起了“狼来了”和“祥林嫂”。我很想说:聊聊最近上映的电影如何,或是小朋友的打扮,再是明星的八卦也好啊……
逛商场兴意正浓,进了卫生间却听见:“景山小学啊,真累,回家四个小时也做不完作业…”神经顿时崩紧,侧头一看,一位妈妈正面对妆镜煲电话。我赶紧逃:能不能不听见?
可孩子却逃不掉。小区草坪上,Zach很快和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熟络了。
“你哪儿人?”那孩子问。
Zach一下不知他的问意,稍缓了一下:“北京…”
“我是美国。我在美国生的,洛杉矶。”
“他也是”,他指着婴儿车的弟弟。
一旁的我太诧异了,不是因为这个事实,而是男孩子的语气,如果是申明,也显得过于强烈……
一旁的姥姥解释:他们都是美国生的,但父母都不在那儿。
“只是去那儿生,回国养的?”我得到了肯定答案。
哦,心想,真是什么都解决了。这是另外一个圈子。
现在,这个围城,已不是愿不愿进去,或是进去愿不愿出来,而是不容你想,这个城已经向你围过来了。
人,生而不同,皆因筑不同的墙,或被不同的城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