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园后,重新挖掘玩的意义

(2011-05-16 11:05:34)
分类: 看着你长大

    两个星期前,正上中班的Zach愉快地退园了。

    之所以说“愉快”,是他脱离了不适合的环境,而我们则因他高兴而高兴。支持他的意愿,即让他明白,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商量,不必拘泥于常规;而决定带来的后果,好与坏都要承受。

    我觉得,对待孩子,你若习惯低视,他会永远小;你若平等对他,他会成长很快,早有责当。虽然刚五岁,在他人生记忆里,今日之事会永远占据一页。

   

    此后,Zach重回无拘无束的时光,仿佛他不曾上过幼儿园。但还是能看到好的影子:比如卫生习惯和秩序感等等。同时,全家都得解放。如我,不用夜读至三点,还得强打精神早起开车送园。而Zach,时间似橡皮筋可短可长,除了每周一次钢琴课、合唱课和英语课照例外,他真的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

    经历了无章无法玩耍的几日,我们暂收获如下:

    玩具,发现了一个好玩的:多米诺。(一倒全倒的是…连锁反应的最好教具)

    运动,发现了一个刺激的:卡丁车。 (Zach语:真刺激,好爽啊)

    学习,发现了一个有深度的:论语。(一早起来,就要求:妈妈,我要听学而时习之…)

 

    虽然退园了,但反思仍在。除却老师因素,我察觉Zach中班后不喜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戏时间和游戏项目的减少。有限的时间,常常使游戏轮替到最后一位,也差不多game over。有的玩具因整理起来比较麻烦,老师就撤掉了,殊不知偏偏是孩子喜欢的。

    孩子喜欢把家里的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以期在那里和小朋友分享玩的快乐。但这样的计划,在中班后往往很难付诸实施。慢慢的,Zach对幼儿园就失去了认同感。

 

    因此我开始思索玩耍在孩提时代的重要性。

 

    我自己是个超级不会玩的人。玩的花样寥寥无几,玩的创意乏善可陈,没办法,先天不足,也长进不了。

    童年的影像于我就是一个“禁”字。邻家小孩吆五喝六,冲冲杀杀,我只有穿过门缝眼巴巴的份。父母忙碌,无暇顾及,怕溺水,怕丢失,除了锁家,再无他招儿。我可怜的玩兴就这样被禁锢了,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和自己玩,在内心构造一个多角色的游戏世界。

    日后研究西方文学史时才有点明白,自身某些意识表现,多半源于彼时的经历和记忆,正如海明威说,写作者必然孤独,写作者童年必定不爽。

    出于这样的缺失,我实在希望Zach的童年是正常的,自然的,想玩就玩,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我认为,无所谓“圈养”还是“放养”的理论之争,家长的教育经验常来自本身感悟,而方式往往与其幼年遭遇截然相反,不信看看四周。

 

    事实说明,长大后我虽算是一个不错的社会有用人,但却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甚至找乐子的能力也极其低下。我最爱跟会玩的人交朋友,因为过分抑制后的膨胀,总要在某个时间点,找到一个出口去消解,否则倾斜严重,会出现更坏的结果。

 

   现在,以陪儿子之名玩耍,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也是一个不错的出口。

 

    其实,孩子玩起来是很专注的。不过一张纸,一锨土而已,他们却能二三小时不厌其烦、不知疲倦。让他给你讲解,会觉得幼稚得不行,但也感动于他的想象和认真。

    从《窗边的小豆豆》受到启发,创办巴学园的李跃儿说,在她的巴学园里,玩耍就是“工作”,旁人不得打扰,更别说突然拿走他们手中的玩物了。可见,让孩子自主、自觉、自律的玩,对于现代育儿实践,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学校通常教出来三种人:听话的人,表面听话的人,不敢不听话的人。我是属于表面听话的人。从小到大,人见了都说,真乖!其实内心不知激烈到什么程度。等大到稍微有点自主权,那就是叛逆的开始了。所谓成长,也是不断反省不断修缮,完善自我的过程。对于养育者来说,永远是有两个童年的。一个是自己的童年,一个是陪孩子长大的童年。前一个好坏已无法更改,而后一个却还可以修正。我就是这样的着眼点。

 

    因我玩兴匮乏之极,和儿子一起到底怎么玩,我根本不知道。但只要稍稍开个头,他就能顺利延接下去,而我们也共同挖掘了玩的多种可能性。

    而且我发现,当他玩得尽兴、玩得彻底之后,学习也完成得比平日要好。这就好似一个天平,当玩的砝码放得很多时,学习的砝码也势必放得一样才可平衡。所以更加坚信:只有玩好了,才能学得好。

 

    由此想起于丹曾对学生说:你们学业上可以无精进,但首先你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该玩儿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儿,到学习的时候,才有饱满的精力来学习,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开一门课,我肯定会开一门叫教你玩。

    其国学讲座益不益人不谈,这话听着很悦耳。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过来理解,看长大后的作为,成就也好,失败也好,总能从童年的经历中找到原因。会玩的孩子,玩得快乐的孩子,将是一个内心活跃而幸福的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才是最有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